符号说明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引言 | 第16-23页 |
1. 气载内毒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气载细菌内毒素 | 第16页 |
·气载细菌内毒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2. 微生物气溶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微生物气溶胶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微生物气溶胶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实验研究 | 第23-49页 |
试验一 兔舍内气载内毒素与微生物气溶胶的含量 | 第23-35页 |
1 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兔舍状况 | 第23页 |
·北集坡种兔场 | 第23页 |
·ST种兔繁育基地 | 第23页 |
·主要试剂、培养基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 方法 | 第24-29页 |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样本的采集 | 第24-25页 |
·气载内毒素样本的采集 | 第24页 |
·气载细菌样本的采集 | 第24-25页 |
·样本的处理 | 第25-28页 |
·预试验 | 第25-27页 |
·气载内毒素样本的处理 | 第27-28页 |
·气载细菌样本的处理 | 第28页 |
·数值统计 | 第28-29页 |
·数值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气载内毒素的计算 | 第29页 |
·气载需氧菌浓度的计算 | 第29页 |
·气载革兰氏阴性菌浓度的计算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北集坡种兔场 | 第29-32页 |
·气载内毒素、气载需氧菌和气载革兰氏阴性菌的含量 | 第29-31页 |
·兔舍舍内各卫生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31页 |
·开放式兔舍(A、B)与封闭式兔舍(C)内气载内毒素、气载需氧菌和气载革兰氏阴性菌含量比较 | 第31-32页 |
·ST种兔繁育基地 | 第32-35页 |
·气载内毒素、气载需氧菌和气载革兰氏阴性菌的含量 | 第32-34页 |
·兔舍舍内各卫生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试验二 微生物气溶胶的组成及含量的研究 | 第35-41页 |
1 材料 | 第35页 |
·实验菌种来源 | 第35页 |
·主要试剂、培养基 | 第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 方法 | 第35-36页 |
·革兰氏阴性菌的鉴定方法 | 第35-36页 |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鉴定 | 第35-36页 |
·专性厌氧革兰氏阴性菌的鉴定 | 第36页 |
·葡萄球菌的鉴定方法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兔舍环境中气载革兰氏阴性菌的菌群组成 | 第36-38页 |
·兔舍环境中气载革兰氏阴性菌的菌群构成 | 第36-37页 |
·兔舍环境中气载葡萄球菌的菌群构成 | 第37-38页 |
·两兔舍内气载需氧菌和气载阴性菌的空气动力学分析 | 第38-41页 |
试验三 兔舍内气载内毒素和需氧阴性菌来源的研究 | 第41-49页 |
1 材料 | 第41页 |
·实验兔舍状况 | 第4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页 |
·主要试剂、培养基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3页 |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样本的采集 | 第41-42页 |
·气载内毒素采样 | 第41页 |
·气载细菌采样 | 第41-42页 |
·粪便和饲料样本采样 | 第42页 |
·样本的处理 | 第42-43页 |
·舍外气载内毒素含量的确定 | 第42页 |
·舍外气载需氧菌含量的确定 | 第42页 |
·舍外气载革兰氏阴性菌含量的确定 | 第42页 |
·饲料和粪便中内毒素含量的确定 | 第42页 |
·饲料或粪便中需氧活菌和需氧阴性菌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统计分析 | 第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舍外空气中各参数分析 | 第43-44页 |
·饲料中各参数分析 | 第44-45页 |
·粪便中各参数分析 | 第45-47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北集坡种兔场 | 第47-48页 |
·ST种兔繁育基地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6页 |
附图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