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先秦礼学的三次发展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7-11页 |
二、本文的主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周公的第一次发展:德刑入礼 | 第13-25页 |
一、礼的由来与地位 | 第13-15页 |
二、周礼的社会特征 | 第15-17页 |
三、周公对礼的第一次发展:“德”与“刑” | 第17-20页 |
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第17-18页 |
2、“出礼入刑” | 第18-20页 |
四、周礼:伦理与法律的混沌状态 | 第20-25页 |
1、周礼仍处于仪式伦理的阶段 | 第20-21页 |
2、周礼注重形式特征 | 第21-22页 |
3、周礼缺乏内心自觉的成分 | 第22页 |
4、周礼刑罚的残酷与随意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孔子的第二次发展:以仁释礼 | 第25-42页 |
一、春秋时代的社会背景:礼崩乐坏 | 第25-28页 |
二、孔子对周礼的反思 | 第28-29页 |
三、以仁释礼 | 第29-34页 |
1、仁的思想资源 | 第29-30页 |
2、孔子的仁的内涵 | 第30-32页 |
3、仁与礼的关系 | 第32-33页 |
4、“克己复礼”的提出 | 第33-34页 |
四、孔子对周礼的发展 | 第34-42页 |
1、伦理内容不断清晰 | 第35-36页 |
2、自在向自觉发展 | 第36-37页 |
3、外在向内在发展 | 第37-38页 |
4、孔子礼学思想的意义 | 第38-40页 |
5、孔子礼学思想的缺陷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荀子的第三次发展:以法入礼 | 第42-57页 |
一、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天下大乱 | 第42-44页 |
二、荀子对传统礼学资源的反思 | 第44-45页 |
三、以法入礼 | 第45-52页 |
1、法的思想资源 | 第45-47页 |
2、荀子的法的内涵 | 第47-48页 |
3、法与礼的关系 | 第48-49页 |
4、“隆礼至法”的提出 | 第49-52页 |
四、荀子对传统礼学的发展 | 第52-57页 |
1、习惯法的内容不断清晰 | 第52-53页 |
2、自发向强制发展 | 第53-54页 |
3、自律向他律发展 | 第54-55页 |
4、荀子礼学思想的意义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先秦礼学的逻辑进程及历史价值 | 第57-62页 |
一、先秦礼学的逻辑进程 | 第57-60页 |
1、历史发展的进程 | 第57页 |
2、礼规范自身发展的进程 | 第57-58页 |
3、历史发展决定着礼学发展 | 第58-60页 |
二、先秦礼学的历史价值 | 第60-62页 |
1、价值与意义 | 第60-61页 |
2、启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65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