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研究
| 1 前言 | 第1-26页 |
| ·万古霉素的发现 | 第7页 |
| ·万古霉素的性质 | 第7-8页 |
| ·万古霉素的结构特性 | 第7-8页 |
| ·万古霉素理化性质 | 第8页 |
| ·万古霉素的作用机制 | 第8-9页 |
| ·万古霉素类糖肽抗生素的构效关系 | 第9页 |
| ·万古霉素的应用 | 第9-11页 |
| ·适应症和用途 | 第10页 |
| ·临床药理 | 第10-11页 |
| ·微生物学 | 第11页 |
| ·万古霉素的检测 | 第11-12页 |
| ·生物检测方法 | 第1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 第11-12页 |
| ·万古霉素的菌种选育 | 第12-16页 |
| ·次级代谢产物菌种改良的策略和手段 | 第12-14页 |
| ·链霉菌的育种进展 | 第14-16页 |
| ·链霉素抗性基因筛选方法的研究 | 第16-17页 |
| ·链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 第16页 |
| ·链霉素抗性和抗生素合成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 ·万古霉素的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 ·万古霉素的结构研究 | 第17页 |
| ·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21页 |
| ·万古霉素的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万古霉素分离提取的研究 | 第23-24页 |
| ·万古霉素国内外市场发展动态 | 第24-25页 |
| ·国外市场成熟,销售平缓发展 | 第24页 |
| ·商业销售持续增长迅速 | 第24-25页 |
| ·本论文立项背景 | 第25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 ·菌种 | 第26页 |
| ·主要药品 | 第26-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相关溶液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 ·方法 | 第28-32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 ·生产菌生物量的测定—核酸量表示法 | 第30页 |
| ·pH值的测定 | 第30页 |
| ·诱变育种及筛选方法 | 第30-31页 |
| ·紫外线诱变方法的确定 | 第31-32页 |
|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32页 |
| ·菌种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菌种活化 | 第32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种子培养 | 第32页 |
| ·摇瓶发酵培养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63页 |
| ·万古霉素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33-40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万古霉素的产量 | 第33-36页 |
| ·二剂量管碟扩散法测定万古霉素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6-39页 |
| ·二剂量管碟法与HPLC法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 ·万古霉素生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 第40-44页 |
| ·出发菌株的选择与纯化 | 第40-41页 |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40页 |
| ·琼脂块法初筛纯化出发菌株 | 第40-41页 |
| ·抗链霉素高产万古霉素菌株的选育 | 第41-44页 |
| ·菌株AO-29培养基的优化 | 第44-52页 |
| ·碳源对AO-29菌株生长和万古霉素合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氮源对AO-29菌株生长和万古霉素合成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发酵培养基碳氮源组成的优化试验 | 第46-49页 |
| ·无机盐对万古霉素合成的影响 | 第49-52页 |
| ·菌株AO-29培养参数的优化 | 第52-57页 |
| ·种龄对AO-29菌株发酵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接种量对AO-29菌株发酵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溶氧对发酵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对AO-29发酵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前体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7-61页 |
| ·乙酸盐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7-59页 |
| ·酪氨酸对万古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9-61页 |
| ·菌株29号在发酵过程中的菌丝形态变化 | 第61-62页 |
| ·优化条件下的摇瓶分批发酵代谢曲线 | 第62-63页 |
| 4 结论 | 第63-64页 |
| 5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