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2 特质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15-32页 |
| ·主动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 | 第15-18页 |
| ·主动性人格的概念 | 第15-17页 |
| ·主动性人格的测量 | 第17页 |
| ·主动性人格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 ·求职自我效能(Job Search Self-efficacy) | 第18-21页 |
| ·求职自我效能的概念 | 第18-19页 |
| ·求职自我效能的测量 | 第19-20页 |
| ·求职自我效能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 ·求职清晰度(Job Search Clarity) | 第21-23页 |
| ·求职清晰度的概念 | 第21页 |
| ·求职清晰度的测量 | 第21-22页 |
| ·求职清晰度的国内外研究 | 第22-23页 |
| ·工作找寻的强度(Job Search Intensity) | 第23-25页 |
| ·工作找寻的强度的概念 | 第23-24页 |
| ·工作找寻的强度的测量 | 第24-25页 |
| ·工作找寻的强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5页 |
| ·求职结果(Employment Outcome) | 第25-27页 |
| ·特质因素与求职结果之间的关系综述 | 第27-30页 |
|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30-32页 |
| 3 实证研究 | 第32-46页 |
| ·问卷的编制 | 第32页 |
| ·量表信效度检验 | 第32-38页 |
| ·主动性人格的信效度检验 | 第33-34页 |
| ·求职自我效能的信效度检验 | 第34-37页 |
| ·求职清晰度的信效度检验 | 第37页 |
| ·工作找寻的强度的信度检验 | 第37-38页 |
|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39-46页 |
| ·特质与求职结果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 第39-42页 |
| ·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42-44页 |
| ·特质与求职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44-46页 |
| 4 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第46-54页 |
| ·关于主动性人格的讨论分析 | 第46-47页 |
| ·关于求职自我效能的讨论分析 | 第47-48页 |
| ·关于求职清晰度的讨论分析 | 第48-49页 |
| ·关于工作找寻的强度的讨论分析 | 第49-50页 |
| ·关于求职结果的讨论分析 | 第50-54页 |
| 5 建议与对策 | 第54-59页 |
| ·培养和维持毕业生尤其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 | 第54-55页 |
| ·多方面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自我效能 | 第55-57页 |
| ·在保持工作找寻强度的基础上,培养积极情感,明确求职目标 | 第57-59页 |
| 6 研究结论 | 第59-61页 |
| ·研究结果 | 第59页 |
|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A | 第65-6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