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内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模式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2 都市圈内城市轨道交通衔接的必然性分析 | 第18-38页 |
| ·城市经济与空间发展的影响 | 第18-22页 |
| ·都市圈城市经济互补问题 | 第18-20页 |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 第21-22页 |
| ·都市圈内城市间客流需求的影响 | 第22-34页 |
| ·客流构成 | 第22-24页 |
| ·客流分布特征 | 第24-27页 |
| ·交换客流量 | 第27-32页 |
| ·客流联系强度 | 第32-34页 |
| ·都市圈内城市轨道交通衔接的优势 | 第34-38页 |
|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的自身优势 | 第34-36页 |
|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对都市圈发展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 都市圈内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模式的分类研究 | 第38-48页 |
| ·换乘衔接模式研究 | 第38-45页 |
| ·换乘模式的概述 | 第38-39页 |
| ·换乘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 ·线路衔接方式 | 第40-42页 |
| ·乘客换乘方式 | 第42-45页 |
| ·贯通运营模式研究 | 第45-47页 |
| ·贯通衔接的概述 | 第45页 |
| ·贯通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第45-46页 |
| ·面临的问题 | 第46-47页 |
| ·两种衔接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 4 不同衔接模式下的运营组织研究 | 第48-58页 |
| ·线路客流特征分析 | 第48-49页 |
| ·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48页 |
| ·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48-49页 |
| ·运营组织的相关要素分析 | 第49-53页 |
| ·列车编组方案 | 第50-51页 |
| ·列车交路方案 | 第51-53页 |
| ·列车停站方案 | 第53页 |
| ·换乘模式下的开行方案研究 | 第53-55页 |
| ·贯通模式下的开行方案研究 | 第55-58页 |
| 5 都市圈内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模式的选择研究 | 第58-76页 |
| ·衔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58-66页 |
| ·断面最大客流量的分析 | 第58-59页 |
| ·衔接站过站客流量的分析 | 第59-64页 |
| ·客流满意度的分析 | 第64-65页 |
| ·运营公司的投资及管理 | 第65-66页 |
| ·衔接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6-68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66-67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7-68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模型求解 | 第68-76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8-69页 |
| ·各项指标值的确定 | 第69-73页 |
|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73-75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75-76页 |
| 6 实例分析——广佛线衔接模式分析 | 第76-94页 |
| ·广佛线衔接模式研究 | 第76-93页 |
| ·线路特征 | 第76-78页 |
| ·客流特征 | 第78-83页 |
| ·衔接方案的形成 | 第83-88页 |
| ·衔接方案评价 | 第88-93页 |
| ·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94-95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6-11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