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 第11-13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3-14页 |
2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小城镇的界定 | 第14页 |
·小城镇土地利用 | 第14-16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 | 第16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规模经济与门槛理论 | 第16-17页 |
·区位理论 | 第17-18页 |
·竞标地租理论 | 第18-19页 |
·组织与自组织理论 | 第19页 |
·扩张形态理论 | 第19-20页 |
·扩张阶段理论 | 第20-2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1-22页 |
3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现状分析 | 第22-32页 |
·小城镇工业发展状况 | 第22-26页 |
·小城镇工业发展的历程 | 第22-24页 |
·小城镇工业的特点 | 第24-26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状况 | 第26-31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过程 | 第26-28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特征 | 第28-3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4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机制 | 第32-41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动力机制 | 第32-38页 |
·土地供给推力 | 第32-33页 |
·大中城市工业的扩散 | 第33-34页 |
·农村工业化的推力 | 第34页 |
·小城镇的吸引力 | 第34-35页 |
·科学技术支持力 | 第35页 |
·政策制度驱动力 | 第35-38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阻力机制 | 第38-40页 |
·政策制度阻力 | 第38-39页 |
·城市的吸聚作用 | 第39页 |
·门槛作用 | 第39-4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5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形态分析 | 第41-50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形态因子 | 第41-42页 |
·自然地理因子 | 第41页 |
·交通因子 | 第41-42页 |
·人为因子 | 第42页 |
·聚集与分散因子 | 第42页 |
·经济因子 | 第42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基本形态 | 第42-44页 |
·飞地式扩张 | 第43页 |
·沿线式扩张 | 第43页 |
·斑块式扩张 | 第43-44页 |
·填充式扩张 | 第44页 |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形态演化特征 | 第44-49页 |
·分散→集中性 | 第44-45页 |
·周期性 | 第45页 |
·阶段性 | 第45-46页 |
·边缘扩张性 | 第46页 |
·交通主导性 | 第46-48页 |
·城市触角式 | 第48页 |
·乡村扇面式 | 第48-4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6 小城镇工业用地扩张的数量模型 | 第50-64页 |
·理论假说与变量选取 | 第50-52页 |
·城市因素 | 第51页 |
·农村因素 | 第51页 |
·小城镇因素 | 第51页 |
·政策制度因素 | 第51-52页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52-55页 |
·通城县工业用地扩张基本情况 | 第52-54页 |
·仙桃市工业用地扩张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5-62页 |
·模型设计 | 第55-56页 |
·通城县工业用地扩张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6-58页 |
·仙桃市建制镇工业用地扩张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8-61页 |
·模型的比较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模型的局限性 | 第62页 |
·模型的实证意义 | 第62-6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7 小城镇工业用地有序扩张的政策建议 | 第64-68页 |
·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64页 |
·科学配置小城镇的工业企业 | 第64-65页 |
·完善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 | 第65-66页 |
·强化小城镇规划的作用 | 第66-67页 |
·培育有序、有效的土地市场 | 第6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