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 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一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相关理论的探索 | 第11-37页 |
(一) 概念的诠释 | 第11-17页 |
1 景观 | 第11-14页 |
2 城市景观 | 第14-16页 |
3 城市景观地域和城市景观地域体系 | 第16-17页 |
(二)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 第17-21页 |
1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结构 | 第17-19页 |
·景观点 | 第17-18页 |
·景观带 | 第18-19页 |
·景观区 | 第19页 |
·景观轴 | 第19页 |
2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功能 | 第19-21页 |
(三)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影响因素 | 第21-27页 |
1 区域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21-22页 |
2 城市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第22页 |
3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 第22-23页 |
4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23-25页 |
5 城市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25-26页 |
6 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 | 第26-27页 |
(四)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形成机制 | 第27-32页 |
1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形成的内生机制 | 第27-29页 |
·内生机制的因子分析 | 第27-29页 |
·内生动力分析 | 第29页 |
2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形成的外生机制 | 第29-32页 |
·外生机制的因子分析 | 第29-31页 |
·外力作用的途径分析 | 第31-32页 |
(五)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规划原则 | 第32-37页 |
1 “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2-33页 |
2 利用区域差异,塑造景观区域特色的原则 | 第33-35页 |
3 城市景观地域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35页 |
4 保护城市景观历史文脉的原则 | 第35-37页 |
二 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 第37-57页 |
(一) 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的历史演变 | 第37-45页 |
1 镇邑时期 | 第37-39页 |
2 洋务运动时期 | 第39-40页 |
3 民国时期 | 第40-41页 |
4 新中国时期 | 第41-45页 |
(二) 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的分析与评价 | 第45-57页 |
1 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的现状 | 第45-50页 |
2 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50-57页 |
·景观布局要素的问题 | 第50-55页 |
·景观地域区域特色的问题 | 第55-56页 |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问题 | 第56-57页 |
三 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的调整和优化 | 第57-87页 |
(一) 武汉市景观地域的区域条件分析 | 第57-63页 |
1 武汉市性质与区域功能定位 | 第57-58页 |
2 武汉市职能和空间结构 | 第58-59页 |
3 武汉市景观建设的经济条件 | 第59-60页 |
4 武汉市景观塑造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因素 | 第60-63页 |
(二) 武汉市景观地域布局的原则和总体构想 | 第63-67页 |
1 武汉市景观地域的特色分析 | 第63-65页 |
2 武汉市景观地域的布局原则 | 第65页 |
3 武汉市景观地域布局的总体目标 | 第65-66页 |
4 武汉市景观地域布局的总体思路 | 第66-67页 |
(三) 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空间布局 | 第67-69页 |
1 景观要素体系的调整 | 第67-68页 |
2 景观要素的空间整合 | 第68-69页 |
3 景观要素的空间布局 | 第69页 |
(四) 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的总体格局 | 第69-80页 |
1 景观点的区位选择 | 第69-71页 |
2 景观带的布局 | 第71-73页 |
3 景观区建设 | 第73-80页 |
(五) 未来城市景观地域建设的展望 | 第80-84页 |
1 严格保护山水形态 | 第80-81页 |
2 适度开发郊区旅游资源 | 第81-83页 |
3 蕴无形文脉于有形景观 | 第83-84页 |
(六) 城市景观地域有序演变的主要措施 | 第84-87页 |
1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统一规划 | 第84-85页 |
2 城市景观地域的行政管理 | 第85页 |
3 城市景观地域体系调控机制的建立 | 第85-86页 |
4 城市景观地域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 | 第86-87页 |
结束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郑重声明 | 第91-92页 |
后记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