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文献评述 | 第8-11页 |
| ·信用评级内容的研究 | 第8页 |
| ·评级模型 | 第8-10页 |
| ·信用级别与标准的设置 | 第10-11页 |
| ·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 2 信用风险评级理论 | 第12-25页 |
| ·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理论分析 | 第12-15页 |
| ·借款人信用评级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 第12-13页 |
| ·企业信用评级的“5C”原则及其理论分析 | 第13-15页 |
| ·企业信用评级内容的界定 | 第15-17页 |
| ·企业信用评级财务指标体系设计 | 第17-25页 |
| ·财务相对指标的选择 | 第17-24页 |
| ·财务绝对指标的选择 | 第24-2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 ·样本抽样与指标参评值 | 第25-26页 |
| ·指标的定量精选与无量纲化处理 | 第26-28页 |
| ·指标权数的确定 | 第28-32页 |
| ·等级数及等级标准的确定 | 第29-30页 |
| ·指标综合方法的选择 | 第30-32页 |
| 4 信用评级模型设计 | 第32-53页 |
| ·建模样本及指标参评值的确定 | 第32-41页 |
| ·信用评级指标的定量精选 | 第33-36页 |
|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36-41页 |
| ·评级模型(Ⅰ)、(Ⅱ) | 第41-50页 |
| ·用功效系数法和有序聚类法来建立客观评级模型(Ⅰ) | 第41-44页 |
| ·基于动态聚类分析和贝叶斯分析的客观评级模型(Ⅱ) | 第44-46页 |
| ·客观评级模型(Ⅰ)、(Ⅱ)的评级结果比较 | 第46-50页 |
| ·客观评级模型(Ⅰ)、(Ⅱ)的预测能力检验 | 第50-53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3-54页 |
| 附表 | 第54-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