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平衡理论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19页
   ·研究背景第8-9页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9-13页
     ·道路交通供给现状与发展趋势第9-11页
     ·道路交通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3页
     ·城市交通问题的本质第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论文框架设计第15-19页
     ·研究目的第15-16页
     ·研究框架第16页
     ·主要内容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解析第19-31页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内涵第19-22页
     ·路网容量供需平衡第19-20页
     ·路网布局结构供需平衡第20页
     ·路网等级结构供需平衡第20-21页
     ·交通结构供需平衡第21页
     ·各供需平衡的相关关系第21-22页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层次划分第22-24页
     ·道路交通宏观供需平衡第22-23页
     ·道路交通中观供需平衡第23页
     ·道路交通微观供需平衡第23-24页
     ·平衡层次与平衡内涵的关系第24页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模式第24-26页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模式的划分第24-25页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发展规律第25-26页
   ·道路交通供需互动关系研究第26-27页
     ·交通供给对交通需求的制约和刺激第26-27页
     ·交通需求对交通供给的制约和刺激第27页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系统第27-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模型第31-58页
   ·交通需求模型第31-47页
     ·模型设计思路第31页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第31-36页
     ·城市交通合理结构第36-44页
     ·交通需求模型第44-47页
   ·交通供给模型第47-56页
     ·模型设计思路第47-48页
     ·交通供给分析第48-49页
     ·城市道路合理组成结构第49-52页
     ·城市道路合理布局结构第52-53页
     ·路网服务水平第53-55页
     ·交通供给模型第55-56页
   ·交通供需平衡模型第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问题诊断第58-74页
   ·供需平衡问题系统分析第58-60页
     ·供需平衡问题系统分析的概念第58页
     ·供需平衡问题的特性第58-59页
     ·供需平衡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思想第59-60页
   ·系统分析的结构模型第60-61页
     ·结构模型介绍第60页
     ·结构模型特性第60页
     ·平衡问题结构模型研究的可行性第60-61页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问题结构模型研究第61-73页
     ·供需平衡问题相关要素分析第61-65页
     ·供需平衡问题邻接矩阵第65-67页
     ·供需平衡问题可达矩阵第67-68页
     ·供需平衡问题结构模型第68-73页
     ·供需平衡问题结构模型解析第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道路交通供需平衡对策体系第74-89页
   ·供需平衡对策的主导思想第74-77页
     ·城市化与城市交通第74-77页
     ·对策主导思想选择第77页
   ·供需平衡对策的层次第77-78页
     ·基础层次-城市规划层次第77-78页
     ·最高层次-交通发展战略层次第78页
     ·关键层次-交通规划层次第78页
     ·辅助层次-交通组织管理层次第78页
   ·供需平衡的对策第78-88页
     ·对策作用原理剖析第78-80页
     ·城市规划层次对策第80-81页
     ·交通发展战略层次对策第81-82页
     ·交通规划层次对策第82-85页
     ·交通组织管理层次对策第85-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6章 实例分析第89-96页
   ·西安市交通发展状况第89-92页
     ·交通需求发展动态第89-90页
     ·交通供给发展态势第90-92页
   ·西安市道路交通供需平衡分析第92-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7章 结论第96-98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96-97页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排放实验室主控计算机系统开发
下一篇:压实黄土路基中含水量的分布及水分迁移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