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机车理论论文--机车动力学与稳定性论文

摆式列车过曲线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14页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0-12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第12页
   ·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手段第12-14页
第2章 列车空气动力学基础第14-24页
   ·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第15-19页
     ·列车气动阻力第15-17页
     ·列车风第17-18页
     ·侧向风的影响第18页
     ·列车交会气动力第18页
     ·过隧道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第18-19页
   ·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方法第19-24页
     ·试验研究方法第19-20页
     ·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第20-24页
第3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第24-39页
   ·湍流理论基础第24-31页
     ·湍流的基本特征第25-26页
     ·湍流时间平均法第26-27页
     ·湍流的基本方程第27-31页
   ·方程的离散方法第31-32页
   ·数值计算方法第32-37页
     ·稳态流动下的SIMPLE方法第33-37页
   ·数值解的可视化处理第37页
   ·仿真软件STAR-CD简介第37-39页
第4章 列车模型设计第39-44页
   ·流线型设计思想第39页
   ·列车模型设计第39-43页
     ·外形设计步骤第40页
     ·技术参数第40-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4-55页
   ·模型的简化第44-45页
   ·计算模型的确定第45-50页
     ·计算的转化方法第45页
     ·计算区域的确定第45-48页
     ·计算网格第48-50页
   ·计算条件的设定第50-51页
   ·边界条件的设定第51-52页
     ·入口边界第51-52页
     ·出口边界第52页
     ·地面边界第52页
     ·计算区域外围边界第52页
     ·列车表面边界第52页
   ·模拟工况第52-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6章 列车周围流场分析第55-66页
   ·速度场分析第55-58页
   ·压力场分析第58-65页
     ·车头压力分布第58-61页
     ·各截面压力分布第61-63页
     ·车身表面压力系数第63-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7章 气动力及力矩分析第66-76页
   ·气动力及系数第67-71页
     ·气动阻力、侧翻力及升力第67-69页
     ·气动阻力系数、侧翻力系数升力系数第69-71页
   ·气动力矩及系数第71-75页
     ·侧翻力矩、俯仰力矩及偏转力矩第71-72页
     ·侧翻力矩系数、俯仰力矩系数及偏转力矩系数第72-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8章 侧向风稳定性分析第76-88页
   ·计算模型第77-79页
     ·计算条件第77-78页
     ·侧向风的条件第78-79页
   ·计算结果第79-86页
     ·列车周围压力场分布第79-81页
     ·气动系数和偏转角的关系第81-83页
     ·倾覆特征系数C_(R-LR)与偏转角的关系第83-85页
     ·两种线路条件下的气动系数比较第85-86页
     ·头车和次车气动系数比较第86页
   ·与试验结果的比较第86-87页
   ·小结第87-88页
第9章 空气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分析第88-99页
   ·列车空间参数和线路参数第88-89页
     ·列车空间参数第88页
     ·线路参数第88-89页
   ·对车辆倾覆稳定性的影响第89-94页
     ·无侧向风作用下的倾覆系数增量第91-92页
     ·有侧向风作用下的倾覆系数增量第92-94页
   ·对轮对脱轨稳定性的影响第94-97页
     ·无侧向风作用下的脱轨系数增量第95-96页
     ·有侧向风作用下的脱轨系数增量第96-97页
   ·小结第97-99页
结论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7页
附录A 符号第107-109页
附录B 程序第109-110页
附录C 坐标转换公式第110-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活动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d、Ru/Ti催化电极超声电催化降解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下一篇:GnRH一次性免疫对猪生殖、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