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气力输送系统概述 | 第9-16页 |
·气力输送系统的起源 | 第9页 |
·应用举例 | 第9-11页 |
·气力输送系统的分类 | 第11-12页 |
·输送物料的物理特性 | 第12页 |
·气力输送系统的压损 | 第12-13页 |
·输送速度 | 第13-14页 |
·输送方式 | 第14页 |
·气力输送设计的若干因素 | 第14-15页 |
·气力输送研究的新进展 | 第15-16页 |
·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工程设计方法 | 第16-17页 |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 第17页 |
·综合设计方法 | 第1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开发环境 | 第19-28页 |
·空气的状态变化 | 第19页 |
·输送空气的能量方程 | 第19-22页 |
·物料的运动参数 | 第22-25页 |
·悬浮速度 | 第22页 |
·阻力系数 | 第22-23页 |
·颗粒的粒径 | 第23-24页 |
·部分物料的主要物理特性 | 第24-25页 |
·系统设计的工艺参量 | 第25页 |
·料气输送比 | 第25页 |
·管内气流速度 | 第25页 |
·输送管径 | 第25页 |
·设计系统的组成 | 第25-26页 |
·设计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26-27页 |
·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稀相气力输送 | 第28-45页 |
·稀相气力输送CAD的基本流程 | 第28页 |
·系统组成模块 | 第28-32页 |
·参数输入模块 | 第29页 |
·设计计算模块 | 第29页 |
·后处理模块 | 第29-32页 |
·具体的设计计算 | 第32-40页 |
·输送直管道的压损计算 | 第32-37页 |
·纯空气的压损计算式 | 第32-34页 |
·料附加压损的理论计算式 | 第34-35页 |
·加速段管道的压损计算 | 第35-37页 |
·弯管的压损 | 第37-39页 |
·输送系统工艺参数粗算 | 第39-40页 |
·编程实现 | 第40-44页 |
·输入模块实现 | 第40-42页 |
·经验数据表格和图表的实现 | 第42-44页 |
·数据表格的处理 | 第42-43页 |
·经验图表 | 第43-44页 |
·输出模块的实现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密相气力输送 | 第45-56页 |
·具体的设计计算 | 第45-50页 |
·基本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 第45-46页 |
·压损的计算 | 第46-49页 |
·直线管道的压损 | 第46-47页 |
·弯管与其它管件的压损 | 第47-48页 |
·吸嘴或者分离装置的压损 | 第48-49页 |
·其它设计计算 | 第49-50页 |
·等径管道输送系统 | 第49页 |
·变径管道输送系统 | 第49-50页 |
·系统流程 | 第50页 |
·系统总流程 | 第50页 |
·设计计算模块流程 | 第50页 |
·系统的编程实现 | 第50-55页 |
·输入模块的编程实现 | 第52-54页 |
·设计计算和各种参数的实现 | 第54页 |
·显示输出的编程实现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颗粒运动的数值模拟 | 第56-68页 |
·前处理模块 | 第56-58页 |
·流场计算分析模块 | 第58-64页 |
·基本方程 | 第58-60页 |
·颗粒碰撞处理 | 第60-63页 |
·颗粒与壁面的碰撞处理 | 第60-61页 |
·颗粒之间的碰撞处理 | 第61-63页 |
·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后处理模块 | 第64页 |
·数值计算网格 | 第64页 |
·颗粒的运动迹线 | 第64页 |
·程序的实现和界面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可视化图形处理 | 第68-78页 |
·可视化设计的内容和功能 | 第68-69页 |
·开发平台的选取和设置 | 第69-71页 |
·设置必要的编译连接环境 | 第69页 |
·设置象素格式和创建着色描述表 | 第69-71页 |
·创建物体的观察场景 | 第71页 |
·视类OnDraw函数以及图形绘制、编辑函数的编写 | 第71页 |
·系统组成流程和开发界面 | 第71-73页 |
·系统组成流程 | 第72页 |
·开发界面 | 第72-73页 |
·实例分析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