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50页 |
第一节 辣椒疫病的研究进展 | 第18-29页 |
1 辣椒疫病的主要症状 | 第18页 |
2 辣椒疫病的病原学研究 | 第18-20页 |
3 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 第20-21页 |
4 辣椒疫病的防治 | 第21-26页 |
·选用、培育抗病品种防治辣椒疫病 | 第21-22页 |
·利用栽培技术防治辣椒疫病 | 第22-23页 |
·化学药剂防治辣椒疫病 | 第23-24页 |
·利用生物方法来防治辣椒疫病 | 第24-26页 |
5 利用生物技术防治辣椒疫病 | 第26-27页 |
6 今后的发展方向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及其应用 | 第29-38页 |
1 已经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及其基因产物结构 | 第29-31页 |
2 RGA-克隆植物抗病基因的新策略 | 第31-33页 |
3 RGA的主要应用 | 第33-36页 |
·RGA在克隆与定位抗病基因和分子辅助育种上的应用 | 第33-35页 |
·RGA在品种鉴定上的应用 | 第35页 |
·RGA在构建遗传图谱上的应用 | 第35页 |
·RGA在抗病基因分子进化研究上的应用 | 第35-36页 |
4 RGA克隆与定位抗病基因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36-38页 |
第三节 DNA标记技术在辣椒上的应用 | 第38-48页 |
1 DNA分子标记的主要技术 | 第38-41页 |
·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38-39页 |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39-40页 |
·以基因组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40-41页 |
2 用分子标记分析亲缘关系和鉴定种子纯度 | 第41-42页 |
3 构建辣椒的分子连锁图谱 | 第42-44页 |
4 标记辣椒重要的性状 | 第44-45页 |
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45-48页 |
第四节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 第48-50页 |
1 立题依据 | 第48-49页 |
2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总体设计 | 第49-50页 |
第二章 疫病接种方法和品种抗性的比较 | 第50-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供试辣椒品种和育苗 | 第50页 |
·供试菌株及培养 | 第50-51页 |
·接种方法 | 第51-52页 |
·离体叶片接种法 | 第51页 |
·切茎接种法 | 第51页 |
·灌根接种法 | 第51页 |
·辣椒疫病的分级标准 | 第51-52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2-54页 |
·离体叶片接种后的发病情况 | 第52页 |
·切茎接种法的发病情况 | 第52-53页 |
·灌根接种法的发病情况 | 第53-5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辣椒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和分析 | 第5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供试的辣椒品种(品系) | 第55页 |
·所需的试剂 | 第5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5-56页 |
·PCR反应所用引物 | 第56-57页 |
·引物A | 第56页 |
·引物B | 第56页 |
·引物C | 第56-57页 |
·引物D | 第57页 |
·DNA提取 | 第57-58页 |
·PCR扩增 | 第58页 |
·DNA扩增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58页 |
·纯化片段与pGEM-T载体连接 | 第58-59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9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9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59-60页 |
·重组质粒的分类 | 第60页 |
·测序结果的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辣椒DNA的提取 | 第60-61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61页 |
·扩增片段的克隆及质粒酶切分类的结果 | 第61页 |
·测序结果及序列的BLAST分析 | 第61-66页 |
·DNA序列及其推导的蛋白质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第66-6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7-76页 |
·在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扩增时,选择合适的引物相当重要 | 第67-70页 |
·利用抗病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扩增片段大多与抗病性有关 | 第70-72页 |
·从感病品种中也能扩增到与抗病性有关的片段 | 第72页 |
·可将RGA转换成CAPS标记或SCAR标记用于分子辅助育种 | 第72-73页 |
·RGA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遗传作图 | 第73页 |
·RGA用于研究抗病基因的分子进化机理 | 第73-74页 |
·RGA用于品种鉴定 | 第74页 |
·分子系统树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的应用 | 第74-75页 |
·回收、克隆过程中存在片段丢失现象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利用差异显示技术克隆辣椒抗疫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 第76-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80页 |
·供试材料 | 第76-77页 |
·供试辣椒品种 | 第76-77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77页 |
·供试试剂 | 第77页 |
·试验方法 | 第77-80页 |
·总RNA提取 | 第77页 |
·RT及RT-PCR反应 | 第77-79页 |
·6%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 | 第79页 |
·银染程序 | 第79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差异条带的回收及再扩增 | 第79-80页 |
·琼脂糖凝胶中回收片段、T-克隆及测序 | 第80页 |
·差异序列分析比较 | 第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3页 |
·RNA的提取 | 第80页 |
·反转录和mRNA差异显示 | 第80-82页 |
·差异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85页 |
·差异显示技术在分析辣椒抗疫病相关基因的意义 | 第83页 |
·差异显示技术在克隆抗病基因上的前景 | 第83-84页 |
·进行mRNA差异显示时的一些问题? | 第84-85页 |
第五章 辣椒抗疫病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 第85-9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5-86页 |
·供试品种 | 第85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85页 |
·抗病性分析 | 第85-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接种后的发病情况 | 第86-90页 |
·抗病性分析结果 | 第90-9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2-94页 |
·93-100-17-1-0×茄门组合是研究辣椒抗疫病的好材料 | 第92页 |
·93-100-17-1-0的抗疫病性状可能是由寡基因或多基因所控制 | 第92-93页 |
·93-100-17-1-0×茄门的F2群体适合于QTL分析 | 第93-94页 |
第六章 辣椒抗疫病基因的QTL定位 | 第94-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8页 |
·作图群体的建立 | 第94-95页 |
·主要仪器设备和所需试剂 | 第95页 |
·抗病性鉴定 | 第95页 |
·AFLP分子标记和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95-98页 |
·DNA提取 | 第95页 |
·AFLP分析 | 第95-98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 | 第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7页 |
·抗病性分析 | 第98页 |
·AFLP分析结果 | 第98-101页 |
·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分析 | 第101-10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7-112页 |
·93-100-17-1-0×茄门的F2群体为合适的作图群体 | 第107-109页 |
·AFLP是适合用于研究辣椒的分子标记 | 第109-110页 |
·QTL定位方法和提高QTL定位的精度 | 第110页 |
·有关抗疫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第110-112页 |
全文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附录一 部分实验材料果实图片 | 第126-128页 |
附录二 接种图片 | 第128-129页 |
附录三 GenBank收录的部分序列 | 第129-136页 |
附录四 BLAST检索 | 第136-141页 |
附件五 论文中所用的缩略词 | 第141-142页 |
附件六 测序报告 | 第142-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作者简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