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论文--外部设备论文--接口装置、插件论文

嵌入式TCP/IP的通信接口硬软件设计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 本人工作介绍第12页
 1.3 论文结构组织第12-13页
 1.4 术语及缩写词第13-15页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概述第15-18页
 2.1 一般嵌入式系统第15页
 2.2 NC51卡上的嵌入式系统第15-16页
 2.3 网络的要求第16-17页
 2.4 用户交互环境界面第17页
 2.5 小结第17-18页
第三章 NC51卡的硬件设计第18-23页
 3.1 NC51卡的硬件结构第18页
 3.2 硬件资源第18-22页
  3.2.1 单片机第18-19页
  3.2.2 网卡第19-20页
  3.2.3 串口第20-21页
  3.2.4 并口第21-22页
 3.3 小结第22-23页
第四章 NC51卡的软件需求分析第23-27页
 4.1 设计需求第23-24页
 4.2 软件资源第24-26页
  4.2.1 单片机上的资源第24-25页
   4.2.1.1 NC51片选信号以及各段空间的实现第24页
   4.2.1.2 中断第24-25页
   4.2.1.3 时钟第25页
  4.2.2 以太网芯片RTL8019AS编程资源第25-26页
  4.2.3 指示灯第26页
 4.3 小结第26-27页
第五章 NC51卡的软件设计和实现第27-56页
 5.1 采用TCP/IP协议的原因第27-28页
 5.2 协议栈层次以及各层协议工作机制第28-33页
  5.2.1 协议栈层次第28-29页
  5.2.2 每层协议的工作机制第29-33页
   5.2.2.1 以太网协议第29-30页
   5.2.2.2 ARP协议第30-31页
   5.2.2.3 IP协议第31页
   5.2.2.4 ICMP协议第31-32页
   5.2.2.5 UDP协议第32-33页
 5.3 NC51卡的软件实现第33-55页
  5.3.1 NC51软件创建第33-34页
   5.3.1.1 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第33页
   5.3.1.2 程序调用机制第33-34页
  5.3.2 初始化子函数第34页
  5.3.3 协议栈实现第34-46页
   5.3.3.1 协议栈模型第34-35页
   5.3.3.2 MAC实现第35-36页
   5.3.3.3 数据链路层实现第36-41页
   5.3.3.4 网络层实现第41-44页
   5.3.3.5 传输层实现第44-45页
   5.3.3.6 应用层实现第45-46页
  5.3.4 串行口通信设计与实现第46-51页
   5.3.4.1 单片机的串行通信第47-48页
   5.3.4.2 串行通信软件设计和实现第48-51页
  5.3.5 并行通信实现第51-54页
   5.3.5.1 EPP接口协议第51页
   5.3.5.2 EPP通信软件设计和实现第51-54页
  5.3.6 主程序第54-55页
 5.4 协议栈性能分析第55页
 5.5 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客户机和服务器通信设计与实现第56-64页
 6.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概念第56页
 6.2 套接字第56-57页
 6.3 软件需求分析第57页
  6.3.1 功能需求第57页
  6.3.2 性能分析第57页
  6.3.3 其它需求第57页
 6.4 软件设计第57-62页
  6.4.1 开发环境第57-58页
  6.4.2 C/S模型第58-59页
  6.4.3 客户机实现第59-61页
  6.4.4 服务器通信实现第61-62页
 6.5 小结第62-64页
第七章 编译和调试环境的搭建及调试第64-70页
 7.1 编译和调试环境的搭建第64-65页
  7.1.1 编程语言的选择第64页
  7.1.2 调试仿真器选择第64-65页
 7.2 调试辅助工具第65-66页
 7.3 调试过程分析第66-70页
第八章 问题和展望第70-71页
 8.1 仪器资源共享第70页
 8.2 NC51目标程序的固化第70页
 8.3 利用NC51卡进行系统组建第70页
 8.4 网卡的参数存取第70页
 8.5 嵌入式操作系统第70-71页
结束语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个人简历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菌功能口含片的研制及工艺设计
下一篇:票据犯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