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网论文

以流量工程和服务质量控制为目标的高性能路由技术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缩略语简表第7-9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问题定义第14-16页
  1.2.1 服务质量与负载均衡第14-16页
 1.3 领域现状第16-18页
 1.4 本文工作第18-19页
 1.5 论文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相关工作评述第21-37页
 2.1 Internet路由技术第21-24页
  2.1.1 域内路由第21-22页
  2.1.2 域间路由第22-23页
  2.1.3 ATM中的层次化路由第23-24页
 2.2 QoS服务模型及多协议标签交换第24-30页
  2.2.1 综合服务模型(InterServ)第25页
  2.2.2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第25-27页
  2.2.3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第27-29页
  2.2.4 模型比较第29-30页
 2.3 QoS路由第30-36页
  2.3.1 QoS路由的技术要点第31-33页
  2.3.2 QoS路由算法第33-36页
 2.4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交换路由性能分析第37-56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理论模型第38-44页
 3.3 实验分析第44-49页
  3.3.1 端到端TCP连接的吞吐量第45-46页
  3.3.2 端到端的延时和抖动第46-47页
  3.3.3 丢包率第47页
  3.3.4 QoS服务能力第47-48页
  3.3.5 进一步分析第48-49页
 3.4 MPLS-Linux体系结构第49-54页
  3.4.1 MPLS-Linux体系结构第50-51页
  3.4.2 标签交换系统的核心数据结构第51-53页
   3.4.2.1 数据报结构第51-52页
   3.4.2.2 交换路由表第52-53页
   3.4.2.3 等价转发类第53页
  3.4.3 标签交换过程第53-54页
  3.4.4 服务质量控制第54页
 3.5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前摄式多路路由第56-75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业务量特性及多路路由分析第57-62页
 4.3 前摄式多路路由第62-65页
  4.3.1 多通路计算与维护第62页
  4.3.2 路径质量评价及业务流的多路分布第62-64页
  4.3.3 长流检测及重路由第64-65页
 4.4 性能评价第65-73页
  4.4.1 模拟环境第66-67页
  4.4.2 网络吞吐量第67页
  4.4.3 对链路状态信息误差的敏感度第67-69页
  4.4.4 长流传输路径的优化第69-70页
  4.4.5 性能优化第70-73页
 4.5 进一步讨论第73-74页
 4.6 结论第74-75页
第五章 区分路由第75-90页
 5.1 引言第75-77页
 5.2 带宽分配模型第77-79页
 5.3 调度策略与网络拥塞第79-84页
 5.4 区分路由第84-89页
 5.5 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MPLS/DiffServ核心网络模型第90-105页
 6.1 MPLS/DiffServ核心网络模型第90-97页
  6.1.1 基本服务类型第91-92页
  6.1.2 交换路由器的总体结构第92-93页
  6.1.3 交换路径的建立与接纳控制第93-95页
  6.1.4 数据报分类第95-96页
  6.1.5 业务量整形第96-97页
  6.1.6 端口调度第97页
 6.2 与InterServ/DiffServ域互联第97-101页
  6.2.1 DiffServ,InterServ与MPLS/DiffServ之间的服务映射第98-99页
  6.2.2 动态资源预留第99-101页
 6.3 网络模拟第101-104页
  6.3.1 模拟环境第101-102页
  6.3.2 尽力而为策略下的服务质量第102页
  6.3.3 DiffServ/MPLS网络的服务质量第102-104页
 6.4 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总结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Acknowledgements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