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会对接仿真系统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 ·空间交会对接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 ·系统仿真概述 | 第13-14页 |
| ·交会对接及其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25页 |
| ·美国的交会对接及其仿真技术 | 第15-18页 |
| ·俄罗斯(前苏联)的交会对接及其仿真技术 | 第18-21页 |
| ·欧空局的交会对接及其仿真技术 | 第21-23页 |
| ·日本的交会对接及其仿真技术 | 第23-25页 |
|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 ·对发展我国交会对接仿真系统的思考 | 第2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交会对接动力学模型 | 第28-44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交会对接飞行阶段和飞行程序 | 第28-30页 |
| ·动力学研究所需坐标系 | 第30-31页 |
| ·空间交会动力学模型 | 第31-34页 |
| ·二体动力学模型 | 第31页 |
| ·航天器相对动力学模型 | 第31-34页 |
| ·对接机构及对接动力学模型 | 第34-38页 |
| ·对接机构 | 第34-37页 |
| ·周边式对接机构动力学模型 | 第37-38页 |
| ·动力学模型仿真 | 第38-43页 |
| ·航天器绕飞特性仿真 | 第38-41页 |
| ·偏心率对相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空间交会的最优控制 | 第44-64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空间交会的制导和控制 | 第45-50页 |
| ·C-W交会 | 第45-47页 |
| ·平行交会 | 第47-49页 |
| ·走廊式交会 | 第49-50页 |
| ·最优双脉冲C-W交会的遗传算法求解 | 第50-57页 |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0-52页 |
| ·初始端点固定时的最优C-W交会 | 第52-54页 |
| ·初始端点可变时的最优C-W交会 | 第54-57页 |
| ·有限推力最优交会的非线性规划求解 | 第57-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交会对接仿真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 第64-85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面向对象仿真概述 | 第64-72页 |
| ·面向对象仿真的基本概念 | 第65-66页 |
| ·面向对象仿真的特点 | 第66-67页 |
| ·统一建模语言UML | 第67-72页 |
| ·需求分析 | 第72-76页 |
| ·需求陈述 | 第72-74页 |
| ·需求的UML描述 | 第74-76页 |
|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 第76-84页 |
| ·静态结构 | 第77-79页 |
| ·动态行为 | 第79-84页 |
| ·实现构造 | 第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五章 交会对接仿真系统的初步实现 | 第85-99页 |
| ·引言 | 第85页 |
| ·原型技术概述 | 第85-87页 |
| ·原型系统的UML建模 | 第87-91页 |
| ·原型系统的UML建模 | 第91-95页 |
| ·原型系统的仿真 | 第95-98页 |
| ·小结 | 第98-9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