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引言 | 第6-7页 |
一、 绪论 | 第7-15页 |
(一) 激励-约束机制理论的简要描述 | 第7-9页 |
(二) 一个规范性分析框架 | 第9-15页 |
1. 理论准备 | 第9-10页 |
2. 保证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运行效率的条件 | 第10-12页 |
3. 最优激励-约束机制 | 第12-15页 |
二、 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 第15-24页 |
(一) 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 | 第15-16页 |
(二) 制度安排与适应性效率 | 第16-19页 |
1. 形成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诱致性因素 | 第16页 |
2. 低工资、多福利、多补贴的报酬制度 | 第16-18页 |
3. 非经济激励-约束 | 第18-19页 |
(三) 对传统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评析 | 第19-24页 |
1. 传统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经济绩效 | 第19-21页 |
2. 若干理论解析 | 第21-24页 |
三、 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 第24-38页 |
(一) 放权让利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 第25-28页 |
(二) 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 第28-31页 |
(三) 股份制试点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 第31-32页 |
(四) 激励-约束机制变迁的综合分析 | 第32-38页 |
1. 激励-约束机制变迁的模型概说 | 第32-33页 |
2. 激励-约束机制变迁的困境 | 第33-36页 |
3. 激励-约束机制变迁困境的制度原因 | 第36-38页 |
四、 对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的思考 | 第38-48页 |
(一) 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及其对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的启示 | 第38-40页 |
(二) 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 第40-44页 |
1. 产权明晰的法人资产制度 | 第40-41页 |
2. 产权结构合理的组织安排 | 第41-43页 |
3. 多元产权主体的利益制衡 | 第43-44页 |
(三) 外部激励-约束机制 | 第44-48页 |
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第44-45页 |
2. 市场激励-约束机制 | 第45-47页 |
3. 制度激励-约束机制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57页 |
图1 激励-约束的有效经济区间 | 第12-13页 |
图2 最优激励-约束机制 | 第13-20页 |
图3 改革前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 第20-26页 |
图4 改革前后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第26-17页 |
表1 全民所有制单位支付的劳保福利费 | 第17-19页 |
表2 改革之前国有部门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19-27页 |
表3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构成 | 第27页 |
表4 单位工业产值材料消耗率的国际比较(1980) | 第27-30页 |
表5 国有企业工资超前分配 | 第30-32页 |
表6 实行股份制的800家工业企业经营状况 | 第32-33页 |
表7 企业内部不同类别的职工的相对收入水平 | 第33-34页 |
表8 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的落实率 | 第34-35页 |
表9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基本情况 | 第35页 |
表10 中国国有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 第35-53页 |
附表Ⅰ 中国国营工业企业的多要素生产率(MFP)和份额 | 第53-54页 |
附表Ⅱ 国有工业部门职工人数和工资 | 第54-55页 |
附表Ⅲ 企业管理人员平均工资及素质情况(1993) | 第55-56页 |
附表Ⅳ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状况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