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5页 |
目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40页 |
1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 第20-33页 |
·光合作用光破坏机理 | 第21-23页 |
·光合机构的光破坏防御机制 | 第23-28页 |
·光能吸收和分配的调节 | 第23-24页 |
·过剩能量的耗散 | 第24-27页 |
·活性氧的清除 | 第27-28页 |
·光合机构的修复循环 | 第28-33页 |
·光合机构反应中心D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28-32页 |
·光合机构的修复的环境调控 | 第32-33页 |
2 高温胁迫对光合作用光抑制的影响 | 第33-35页 |
·高温对捕光复合体的影响 | 第33页 |
·高温对放氧复合体的影响 | 第33-34页 |
·高温对PSII反应中心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柑橘属光合作用的光温调控 | 第35-38页 |
·柑橘光合作用的光调节 | 第35-37页 |
·柑橘光合作用的温度调节 | 第37-38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8-40页 |
第二章 自然条件下春、夏季温州蜜柑叶片光合机构运转的研究 | 第40-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3-44页 |
·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叶片温度测定 | 第43页 |
·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第43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43-44页 |
·快相荧光动力学和电子传递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44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春、夏季条件下的光强和叶温的日变化 | 第44-45页 |
·春、夏季条件下的温州蜜柑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 | 第45-46页 |
·春、夏季9:00与13:00温州蜜柑叶片的光响应曲线 | 第46页 |
·春、夏季条件下的温州蜜柑叶片的叶绿素a荧光参数日变化 | 第46-47页 |
·春、夏季9:00与13:00的温州蜜柑叶片光合机构的电子传递能力 | 第47-48页 |
·春、夏季9:00与13:00光合机构异质性的差异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3页 |
第三章 自然条件的夏季晴天温州蜜柑叶片光合午休机理及喷雾调控 | 第53-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试验材料及其培养与处理 | 第55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5-57页 |
·环境光强和水汽压亏缺的测定 | 第55页 |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第55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55-56页 |
·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56-57页 |
·类囊体膜的提取和D1蛋白含量的检测 | 第57页 |
·毫秒延迟发光的测定 | 第57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试验的环境条件 | 第58页 |
·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喷雾的影响 | 第58-60页 |
·9:00和13:00光饱和净光合速率及喷雾的影响 | 第60页 |
·Pn与gs、gs与ALVPD、Tl与ALVPD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60-61页 |
·叶绿素a荧光参数日变化及喷雾的影响 | 第61-63页 |
·喷雾对光合机构光系统II的异质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日变化 | 第64-65页 |
·过氧化氢对光合和荧光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温州蜜柑叶片D1蛋白含量的日变化及喷雾调控 | 第66-67页 |
·强光对跨膜质子动力势的影响及喷雾调控 | 第67页 |
3 讨论 | 第67-71页 |
第四章 高温强光及其交互作用对温州蜜柑叶片光系统的影响 | 第71-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试验方法 | 第74-76页 |
·高温强光的处理方法 | 第74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和计算 | 第74页 |
·叶片中过氧化氢的观测 | 第74-75页 |
·毫秒延迟发光测定 | 第75页 |
·抑制剂和解联剂的引入 | 第75页 |
·类囊体膜的提取液和D1蛋白含量测定 | 第75页 |
·叶片中ATP含量测定 | 第75页 |
·低温荧光(77K)测定 | 第75-76页 |
·P700~+再还原初速率的测定 | 第76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7页 |
·不同水平的光温交互作用对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76-77页 |
·不同水平的光温互作用对D1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不同水平的光温交互作用对叶片中H_2O_2的积累的影响 | 第78-79页 |
·不同水平的光强与温度交互作用对叶片毫秒延迟发光的影响 | 第79-80页 |
·不同水平的光温交互作用对叶片中ATP含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林可霉素和尼日利亚菌素对叶片ATP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林可霉素和尼日利亚菌素对叶片D1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不同水平的光温度交互作用对叶片光系统n和I及其比例的影响 | 第84-86页 |
·不同水平光温交互作用对温州蜜柑叶片P700~+再还原初速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91页 |
第五章 强光诱导的温州蜜柑叶片光抑制机理及D1蛋白周转的光保护机制 | 第91-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试验材料 | 第92页 |
·林可霉素的引入和不同光强处理 | 第92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92页 |
·类囊体膜蛋白的提取和D1蛋白检测 | 第92-93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7页 |
·温州蜜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93-94页 |
·荧光快相动力学曲线变化 | 第94-96页 |
·温州蜜柑叶片D1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96-97页 |
3 讨论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28页 |
作者简历及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