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4页 |
·两型社会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两型社会在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两型社会评价指标在国内研究发展 | 第11-14页 |
第二章 鄱阳湖生态区资源和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4-16页 |
·循环经济的思想形成 | 第14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 | 第14-15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15-16页 |
·循环经济理论在鄱阳湖生态区中的应用 | 第1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 第16-17页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7页 |
·可持续发展在鄱阳湖生态区中应用 | 第17-18页 |
·帕累托最优理论 | 第18-20页 |
·帕累托最优概念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对效率、最优的理解 | 第19-20页 |
第三章 IPAT 模型与两型社会构建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 第20-26页 |
·两型社会的内涵 | 第20-22页 |
·两型社会在我国的发展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两型社会实质 | 第21页 |
·鄱阳湖生态区的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 | 第21-22页 |
·IPAT 模型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 | 第22-23页 |
·IPAT 模型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3页 |
·IPAT 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第23页 |
·IPAT 模型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 | 第23-24页 |
·鄱阳湖生态区建立两型社会的现实应用 | 第24-26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型社会建设 | 第25-26页 |
第四章 鄱阳湖生态区两型社会评价指标及模型的构建 | 第26-31页 |
·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指标构建 | 第26-29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评价指标的基本架构 | 第27-28页 |
·具体指标的选取 | 第28-29页 |
·IPAT 模型及其转化 | 第29-30页 |
·确定 GDP 发展目标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基于 IPAT 模型的鄱阳湖生态区资源环境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 第31-48页 |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 第31-40页 |
·能源利用现状 | 第31-33页 |
·鄱阳湖生态区主要能耗城市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鄱阳湖区发展目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鄱阳湖生态区能耗情形分析 | 第36-39页 |
·鄱阳湖生态区能源消耗情况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废气排放生产率分析 | 第40-45页 |
·废气排放现状 | 第40-41页 |
·鄱阳湖生态区废气高排放城市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鄱阳湖生态区废气排放情形分析 | 第42-45页 |
·鄱阳湖生态区废气排放情况比较分析 | 第45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与环境效率的综合评价 | 第45-48页 |
第六章 加快鄱阳湖生态区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与建议 | 第48-52页 |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体系 | 第48-49页 |
·培育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 第49页 |
·大力建设低碳化生态产业园区 | 第49-50页 |
·构建废弃物管理中的经济激励机制 | 第50页 |
·构建两型社会的地方性规章制度 | 第50-5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