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土地复垦及灾毁土地复垦概述 | 第15页 |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16页 |
·地域分异理论 | 第16页 |
·土地经济学理论 | 第16-17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7页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17页 |
·相关研究动向 | 第17-21页 |
·国外研究动向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动向 | 第18-21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灾毁土地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研究区背景 | 第21-23页 |
·研究区所在县(区)简况 | 第2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受灾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受灾情况 | 第23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3-24页 |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 第24页 |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 第24-27页 |
·供水量分析 | 第25页 |
·需水量预测 | 第25页 |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25-27页 |
3. 研究区灾毁土地复垦潜力综合评价 | 第27-41页 |
·评价原则 | 第27页 |
·灾毁地待复垦土地潜力调查 | 第27-30页 |
·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29页 |
·调查的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区损毁土地复垦潜力参评因子的筛选 | 第30-33页 |
·参评因子分级 | 第30-31页 |
·因子的量化标准化 | 第31-33页 |
·复垦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用 AHP 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 第34-38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5-36页 |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36-37页 |
·本次研究中各矩阵特征权向量的确定 | 第37页 |
·本次研究中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 | 第37-38页 |
·土地复垦潜力分级 | 第38-39页 |
·研究区损毁土地复垦综合潜力计算 | 第39-41页 |
4 研究区灾毁地复垦潜力评价结果及可行性分析 | 第41-45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1页 |
·评价结果可行性分析 | 第41-44页 |
·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 | 第42-43页 |
·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 | 第43页 |
·生态效益可行性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研究区灾毁土地复垦对策 | 第45-47页 |
·灾后新修水利要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 | 第45页 |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 第45页 |
·强化灾后复垦的科学用地观 | 第45页 |
·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灾毁复垦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45-46页 |
·加大扶助资金投入,调动灾区农民的耕地保护积极性 | 第46页 |
·突出耕地质量提高,加大灾毁地复垦力度 | 第46页 |
·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复垦意识 | 第46页 |
·合理确定农用地治理标准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