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导论 | 第8-21页 |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8-12页 |
| 二、有关董仲舒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1页 |
| 第一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 第21-45页 |
| 一、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 第21-27页 |
| 二、学术背景 | 第27-35页 |
| (一) 诸子复兴,相互融合 | 第27-31页 |
| (二) 黄老与儒学之争 | 第31-35页 |
| 三、思想渊源 | 第35-45页 |
| (一) 董仲舒对春秋公羊学的传承 | 第35-41页 |
| (二) 董仲舒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 第41-45页 |
| 第二章 天人合一——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 | 第45-67页 |
| 一、唯天为大 | 第45-59页 |
| (一) 本体意义的天 | 第46-50页 |
| (二) 气:天道运行的基础 | 第50-51页 |
| (三) 天的性质 | 第51-59页 |
| 二、天人感应 | 第59-67页 |
| (一) 同类相感 | 第61-62页 |
| (二)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 第62-63页 |
| (三) 阴阳灾变与天谴 | 第63-65页 |
| (四) 君主:天人沟通的中介 | 第65-67页 |
| 第三章 性善情恶——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 第67-80页 |
| 一、孟、荀的人性论及其政治设计 | 第67-70页 |
| 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与王道教化 | 第70-80页 |
| (一) 以天之阴阳释人之情性 | 第70-72页 |
| (二) 性三品说 | 第72-75页 |
| (三) 王承天意善万民之性 | 第75-80页 |
| 第四章 循天而治——社会政治生活与普遍法则的统一 | 第80-118页 |
| 一、大一统的价值取向 | 第81-94页 |
| (一) 伸君与伸天的政治平衡 | 第83-91页 |
| (二) 儒学与百家的文化张力 | 第91-94页 |
| 二、善治的追寻——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 第94-105页 |
| (一) 更化而治的政治诉求 | 第94-95页 |
| (二) 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 | 第95-105页 |
| 三、秩序的构建——三纲五常的伦理原则 | 第105-118页 |
| (一) 伦理政治化之“三纲”说 | 第105-110页 |
| (二) 体现王道精义之“五常”说 | 第110-118页 |
| 第五章 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评价 | 第118-145页 |
| 一、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转变与继承 | 第118-137页 |
| (一) 经学时代的到来 | 第119-122页 |
| (二) 儒学政治化 | 第122-126页 |
| (三) 儒家人文主义的延续 | 第126-130页 |
| (四) 董仲舒对儒家政治学说的形上化发展 | 第130-137页 |
| 二、董仲舒政治哲学的逻辑缺陷及历史境遇 | 第137-145页 |
| (一)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逻辑缺陷 | 第137-141页 |
| (二) 经学谶纬化及其遇到的挑战 | 第141-145页 |
| 结语 | 第145-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4-155页 |
| 论文摘要 | 第155-160页 |
| Abstract | 第160-166页 |
| 后记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