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6页
 一、 选题的学术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一) 选题的学术背景第9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9-11页
 二、 国内外文献的综述第11-13页
  (一)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2页
  (二)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三、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3-16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13-14页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页
  (三) 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第14-16页
第二章 道德选择教育的界定及重要性第16-24页
 一、 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教育的界定第16-20页
  (一) 道德选择的内涵第16-17页
  (二) 道德选择教育的内涵第17-18页
  (三) 道德选择教育的特征第18-20页
 二、 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重要性第20-24页
  (一) 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第20-21页
  (二) 提升高素质人才的资源保障第21页
  (三) 个体活动自主性的必然要求第21-22页
  (四) 道德实践本性的集中体现第22页
  (五) 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重要保证第22-24页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选择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第24-29页
 一、 大学生道德选择面临的困境第24-25页
  (一) 道德认知与实践水平发展不匹配第24页
  (二) 社会责任与自我责任承担不协调第24-25页
  (三) 道德冲突与道德超越矛盾不平衡第25页
 二、 大学生道德选择问题的成因分析第25-29页
  (一) 社会结构的变迁是影响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客观因素第25-27页
  (二) 道德选择多样化是影响大学生道德选择的主观因素第27-29页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实现途径第29-36页
 一、 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主体需求第29-30页
  (一) 培养道德认知能力是道德选择教育的基础第29页
  (二) 培养反思精神是有效明确道德选择方向的航标第29-30页
  (三) 学习道德知识是有效解决道德选择困惑的动力第30页
 二、 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第30-33页
  (一)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第30-31页
  (二)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第31-32页
  (三)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32-33页
 三、 社会导向作用的调节第33-36页
  (一) 建立合理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第33-35页
  (二) 优化社会道德环境第35-36页
结语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1页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第41-43页
后记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发展与实施现状研究
下一篇:基于岗位设置的我国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