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自认制度概述 | 第13-27页 |
一、自认的概念与性质 | 第13-15页 |
(一) 自认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自认的性质 | 第14-15页 |
二、自认的构成要件 | 第15-17页 |
(一) 自认必须是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 | 第15-16页 |
(二) 诉讼中自认必须是在诉讼过程中作出 | 第16页 |
(三) 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相一致 | 第16页 |
(四) 自认是一种于己不利的陈述 | 第16-17页 |
三、自认的分类 | 第17-20页 |
(一) 诉讼中自认与诉讼外自认 | 第17-18页 |
(二) 完全自认与有限自认 | 第18页 |
(三) 明示自认与默示自认 | 第18-19页 |
(四) 当事人自认与代理人自认 | 第19页 |
(五) 口头自认与书面自认 | 第19-20页 |
四、自认的拘束力 | 第20-22页 |
(一) 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 | 第20页 |
(二) 自认对法院的拘束力 | 第20-21页 |
(三) 自认拘束力的排除 | 第21-22页 |
五、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一) 自认制度理论的基础之一——诚实信用原则 | 第22-23页 |
(二) 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二——处分原则 | 第23-24页 |
(三) 自认制度的法律经济学基础——诉讼效益原则 | 第24-25页 |
(四) 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之四——辩论原则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自认制度比较研究 | 第27-33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自认制度 | 第27-29页 |
(一) 英国的自认制度 | 第27页 |
(二) 美国的自认制度 | 第27-29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的自认制度 | 第29-31页 |
(一) 法国的自认制度 | 第29页 |
(二) 日本的自认制度 | 第29-30页 |
(三) 德国的自认制度 | 第30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 | 第30-31页 |
三、两大法系自认制度比较 | 第31-33页 |
第三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3-38页 |
一、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3页 |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缺陷分析 | 第33-35页 |
(一) 对自认属性的误解导致自认对法院约束力的削弱 | 第33-34页 |
(二) 自认对象的不确定使司法实践难于把握 | 第34页 |
(三) 诉讼中自认法律效力的缺失消弱了自认应有的法律效果 | 第34-35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一) 立法的内在矛盾与粗疏导致自认规则难以发挥作用 | 第35页 |
(二) 诉讼模式的制约 | 第35-36页 |
(三) 法官方面的原因 | 第36页 |
(四) 当事人方面的原因 | 第36-38页 |
第四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完善构想 | 第38-42页 |
一、将自认制度载入我国民事诉讼法 | 第38页 |
二、自认制度的完善需要诉讼模式转型 | 第38-39页 |
三、具体制度的完善 | 第39-41页 |
(一) 明确自认的效力及其限制 | 第39-40页 |
(二) 明确明示自认及撤销 | 第40页 |
(三) 明确默示自认及追复 | 第40页 |
(四) 对代理人自认祥加规定 | 第40页 |
(五) 对诉讼外自认作出规定 | 第40-41页 |
(六) 对有限的自认加以规定 | 第41页 |
四、我国自认制度的立法条文设计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