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概述 | 第13-20页 |
一、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概念 | 第13-17页 |
(一) 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内涵 | 第13-15页 |
(二) 刑事被告人获得辩护律师帮助权的意义 | 第15-17页 |
二、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提出 | 第17-20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17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三) 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四) 国际趋势 | 第18-19页 |
(五)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理论基础 | 第20-39页 |
一、宪政理论 | 第20-30页 |
(一) 宪政与宪政制度 | 第20-22页 |
(二) 宪政制度与刑事诉讼制度的关系 | 第22-27页 |
(三) 宪政对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人权的保障 | 第27-30页 |
二、程序正义理论 | 第30-39页 |
(一) 程序正义理论的渊源与基本内涵 | 第30页 |
(二) 程序正义理论对于辩护制度的价值 | 第30-31页 |
(三) 正当程序和正当程序权利 | 第31-33页 |
(四) 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 | 第33-35页 |
(五) 程序主体理论 | 第35-39页 |
第三部分 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比较考察 | 第39-52页 |
一、英美法系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规定 | 第39-46页 |
(一) 英国 | 第39-41页 |
(二) 美国 | 第41-46页 |
二、大陆法系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规定 | 第46-48页 |
(一) 法国 | 第46-47页 |
(二) 德国 | 第47-48页 |
三、意大利的律师在场制度和日本的法律援助制度 | 第48-49页 |
(一) 意大利的律师在场制度 | 第48-49页 |
(二) 日本的法律援助制度 | 第49页 |
四、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之国际公约 | 第49-52页 |
(一) 完整的获得律师帮助权 | 第49-50页 |
(二) 及时的实现律师帮助权 | 第50页 |
(三) 获得有效的律师帮助权 | 第50页 |
(四) 免费获得律师帮助权 | 第50-51页 |
(五) 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 | 第51-52页 |
第四部分 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现状及思考 | 第52-66页 |
一、对我国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现状的考察 | 第52-61页 |
(一) 基于宪法的考察 | 第52-53页 |
(二) 基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考察 | 第53-54页 |
(三) 基于司法体制和司法权威的考察 | 第54-55页 |
(四) 基于刑事诉讼法的考察 | 第55-59页 |
(五) 基于新律师法的考察 | 第59-61页 |
(六) 基于诉讼观念的考察 | 第61页 |
二、对我国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现存问题的分析 | 第61-66页 |
(一) 立法价值取向对立法的影响 | 第61-62页 |
(二) 宪法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62-64页 |
(三) 侦查行为的非法治化 | 第64页 |
(四)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则不完备 | 第64-65页 |
(五) 思想观念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65-66页 |
第五部分 对完善中国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制度的构想 | 第66-77页 |
一、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入宪 | 第66-67页 |
二、确立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 | 第67-69页 |
(一) 我国现有的宪法监督机制 | 第67页 |
(二) 建立违宪审查机制的必要性 | 第67-68页 |
(三) 推进我国的宪法司法化 | 第68-69页 |
三、侦查阶段司法权威的确立 | 第69-70页 |
(一) 强化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侦查监督权和控制权 | 第69页 |
(二) 建立审前司法审查制度 | 第69-70页 |
四、完善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 | 第70-73页 |
(一) 确立辩护律师的法律地位 | 第70页 |
(二)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 第70页 |
(三) 完善被告人和辩护律师的权利 | 第70-73页 |
五、确立和完善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 | 第73-75页 |
(一) 程序性违法与程序性制裁 | 第73-74页 |
(二) 确立程序性制裁的意义 | 第74页 |
(三) 构建我国的程序性制裁制度 | 第74-75页 |
六、思想观念的更新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注释 | 第78-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关于“致谢”的说明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