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 第10-12页 |
·雄性不育的定义与类型 | 第10页 |
·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GMS) | 第10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photo-thermo-sensitive male sterility,PMS) | 第10-11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 | 第11-12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ctDNA 与CMS 的关系 | 第12-13页 |
·mtDNA 与CMS 的关系 | 第13-16页 |
·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6-21页 |
·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7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7-19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9-20页 |
·化杀型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20-21页 |
·杂交小麦优势的利用 | 第21-24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途径 | 第21-22页 |
·核雄性不育途径 | 第22页 |
·化学诱导雄性不育途径 | 第22-23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途径 | 第23-24页 |
·几类分子标记技术 | 第24-30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技术 | 第24-26页 |
·SCAR 标记技术 | 第26-27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 第27页 |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 第27-28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 第28-29页 |
·分子标记技术的比较 | 第29-30页 |
·本研究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线粒体DNA 提取方法的建立 | 第31-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材料 | 第31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主要缓冲液组成及溶液配置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mtDNA 紫外吸光度分析 | 第35页 |
·影响mtDNA 产率的因素 | 第35页 |
·mtDNA 的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 | 第35-38页 |
·mtDNA 的RAPD 分析 | 第38-39页 |
·mtDNA 的酶切结果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一种特异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线粒体DNA 变异性分析 | 第40-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材料 | 第40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主要缓冲液组成及溶液配置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核DNA、ctDNA 和mtDNA 的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2页 |
·核DNA 的RAPD 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ctDNA 的RAPD 结果与分析 | 第43页 |
·mtDNA 的RAPD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杂交小麦西杂5 号及其亲本MTDNA 的RAPD 分析 | 第47-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