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国外盈余质量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盈余质量内涵研究 | 第13页 |
·盈余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5页 |
·盈余质量评价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盈余质量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盈余质量内涵研究 | 第17-18页 |
·盈余质量评价研究 | 第18-19页 |
·盈余质量与公司治理 | 第19页 |
·相关启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盈余质量相关问题分析 | 第21-33页 |
·盈余质量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盈余相关概念分析 | 第21页 |
·盈余质量的涵义 | 第21-22页 |
·盈余质量的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盈余质量评析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与盈余质量 | 第23-26页 |
·管制经济理论与盈余质量 | 第26页 |
·外部性理论与盈余质量 | 第26页 |
·盈余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3页 |
·系统因素 | 第27-29页 |
·非系统因素 | 第29-33页 |
第四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第33-4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第33-35页 |
·指标构建过程及层次结构 | 第33-34页 |
·指标初选方法 | 第34页 |
·指标筛选方法说明 | 第34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5-40页 |
·收现性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持续性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37-38页 |
·成长性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熵权法指标权重计算 | 第40-42页 |
·选择熵权法赋权的原因 | 第40-41页 |
·信息熵理论 | 第41页 |
·熵权的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灰色定权聚类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42-49页 |
·选择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的原因 | 第42页 |
·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概述 | 第42-44页 |
·基于白化权函数的灰色定权聚类评价原理 | 第44-49页 |
第五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实证分析 | 第49-79页 |
·数据来源、样本筛选及数据预处理 | 第49-53页 |
·数据来源 | 第49页 |
·样本筛选 | 第49-51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51-53页 |
·盈余质量的灰色定权聚类评价 | 第53-64页 |
·评价灰类的确定 | 第53-55页 |
·各指标白化权函数图形 | 第55-58页 |
·熵权法处理结果 | 第58-61页 |
·灰色定权聚类评价过程 | 第61-64页 |
·模型对比 | 第64-68页 |
·因子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64-67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67-68页 |
·模型对比总结 | 第68-69页 |
·模型检验 | 第69-70页 |
·灰色定权聚类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70-74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4-79页 |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建议 | 第75-79页 |
第六章 本文结论及展望 | 第79-81页 |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9-80页 |
·本文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131页 |
附录A 各公司盈余质量灰色定权聚类分析结果 | 第87-90页 |
附录B 633 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各评价指标值 | 第90-131页 |
附录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