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检索文献信息情况 | 第11页 |
·相关研究情况 | 第11-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解释学的历史演进 | 第20-25页 |
·古典解释学 | 第20-21页 |
·现代解释学 | 第21-22页 |
·哲学解释学 | 第22-25页 |
第三章 理解的基本条件 | 第25-36页 |
·前理解 | 第25-28页 |
·解释学循环 | 第28-29页 |
·时间距离 | 第29-30页 |
·视域融合 | 第30-32页 |
·语言 | 第32-36页 |
第四章 解释学视野中的高职外语教学 | 第36-41页 |
·教学活动是一种理解活动 | 第36-38页 |
·高职外语教学特点 | 第38-41页 |
第五章 高职外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 第41-50页 |
·高职外语教学的反思 | 第41-45页 |
·高职外语教学的特征 | 第42-43页 |
·高职英语课程的特点 | 第43页 |
·高职学生的特点 | 第43-44页 |
·现有高职英语教学的反思 | 第44-45页 |
·高职外语有效教学策略 | 第45-50页 |
·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关注学生的前见 | 第45-47页 |
·推动文本和学生深度参与,使教师与学生在文本中相遇并实现“视域融合” | 第47-48页 |
·建立大课堂教学观,从大课堂的角度来理解高职外语教学 | 第48-49页 |
·开发校本课程模式,让教师与课程设计者之间理解与对话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