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茶多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茶多糖的功能及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茶多糖的提取制备及纯度鉴定 | 第17-18页 |
·茶多糖的结构 | 第18-19页 |
·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9-20页 |
·茶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绿茶水溶性多糖纯品制备和单糖组成分析 | 第23-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材料 | 第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绿茶水溶性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第23-24页 |
·茶多糖纯度检测 | 第24-25页 |
·茶多糖理化性质的检测 | 第25页 |
·茶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绿茶水溶性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第26-31页 |
·茶多糖理化性质的检测 | 第31-32页 |
·茶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绿茶水溶性茶多糖含量测定条件筛选与标准曲线绘制 | 第37-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材料 | 第37页 |
·仪器设备 | 第37页 |
·确定测定波长 | 第37页 |
·选择对照品 | 第37-38页 |
·显色剂浓度配比 | 第38页 |
·加热反应时间 | 第38页 |
·冷却时间 | 第38页 |
·正交实验 | 第38-39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2页 |
·确定测定波长 | 第40-43页 |
·选择对照品 | 第43-45页 |
·显色剂浓度配比 | 第45-46页 |
·加热反应时间 | 第46页 |
·冷却时间 | 第46-47页 |
·正交实验 | 第47-48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绿茶水溶多糖含量测定中干扰因素与前处理方法研究 | 第54-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材料 | 第54页 |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杂质干扰比较分析实验 | 第54-55页 |
·有机溶剂浸泡比较实验 | 第55页 |
·醇沉与 PVPP 络合比较实验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杂质干扰比较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有机溶剂浸泡比较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页 |
·醇沉与 PVPP 络合比较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考查与应用 | 第61-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 | 第61页 |
·仪器设备 | 第61页 |
·建立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 第61页 |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考察 | 第61-62页 |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应用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62页 |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考查 | 第62-64页 |
·绿茶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应用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1页 |
·本文总结 | 第67-69页 |
·制备出绿茶水溶性多糖纯品并明确其单糖组成 | 第67-68页 |
·筛选出测定条件与绘制标准曲线 | 第68页 |
·干扰因素与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 第68-69页 |
·方法的考察与应用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