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五四时期的胡适与马克思主义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现实展开第13-25页
 (一) 胡适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第13-16页
  1.胡适晕轮效应的形成第13-15页
  2.马克思主义蝴蝶效应的发端第15-16页
 (二) 胡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第16-20页
  1.因区分而交流第16-18页
  2."戏台里喝采"的认同第18-19页
  3."新思潮"的因应第19-20页
 (三) 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走向第20-25页
  1.观念和政治上的分裂第20-22页
  2.理性的缺位与话语权的获得第22-25页
二、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动因分析第25-38页
 (一) 客观形势发展的制约与影响第25-31页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扩展第25-27页
  2.杜威来华的宣传与鼓动第27-29页
  3.知识分子"士"的观念与实践第29-31页
 (二) 主体的自我认知与反应第31-38页
  1.实验主义的哲学思维第31-33页
  2.社会进化的改良倾向第33-34页
  3.救国路径的当下选择第34-36页
  4.个人性情的潜在作用第36-38页
三、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评析第38-45页
 (一) 方法的习得第38-40页
 (二) 间接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40-43页
  1.白话文的普及第40-41页
  2.新知识分子的"互助"第41-43页
 (三) 《新青年》文人群体的裂变第43-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附录第52-55页
后记第55-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沈炯研究
下一篇:约翰·邓恩《哀歌》中的解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