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沈炯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0页
绪论第10-15页
 一、沈炯生卒年考辨第10-11页
 二、沈炯集卷数版本第11-12页
 三、沈炯作品讨论第12-15页
第一章 内外兼修:沈炯的思想世界及其归隐之动因第15-24页
 第一节 思想渊源及特点第15-21页
  一、儒家思想第15-17页
  二、道家思想第17-19页
  三、佛教思想第19-21页
 第二节 晚年归隐原因第21-24页
第二章 并世双美:《归魂赋》与《哀江南赋》比较研究第24-33页
 第一节 梁陈文坛背景第24-26页
 第二节 《归魂赋》的情感分析第26-29页
  一、身世遭遇之痛第27-28页
  二、羁旅之思第28-29页
  三、魂归故国之喜第29页
 第三节 "魂兮归来哀江南"第29-33页
第三章 垂范后世:沈炯诗文与后代名家名篇之比观第33-43页
 第一节 沈炯《长安少年行》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第33-35页
 第二节 沈炯《独酌谣》与李白《月下独酌》第35-37页
 第三节 沈炯咏马诗与杜甫《瘦马行》第37-40页
 第四节 沈炯《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与吴梅村《通天台杂剧》第40-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85页
 沈炯诗赋校注第47-85页
  凡例第47-48页
  沈炯作品目录第48-49页
  赋第49-61页
   归魂赋第49-60页
   幽庭赋第60-61页
  乐府第61-66页
   长安少年行第61-64页
   独酌谣第64-66页
  诗第66-85页
   从驾送军第66-67页
   望郢州城第67-68页
   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第68-69页
   离合诗赠江藻第69-70页
   建除诗第70-72页
   六府诗第72-73页
   八音诗第73-75页
   六甲诗第75-77页
   十二属诗第77-78页
   从游天中寺应令第78-79页
   同庾中庶肩吾周处士弘让游明庆寺第79-80页
   名都一何绮第80-81页
   为我弹鸣琴第81-82页
   赋得边马有归心第82-83页
   咏老马第83-84页
   和蔡黄门口字咏绝句诗第84-85页
后记第85-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汉《左传》传播研究
下一篇:五四时期的胡适与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