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22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22-25页 |
第1编 基础篇 | 第25-164页 |
1 导论 | 第27-58页 |
·问题的提出: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28-3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说明:产品、产品责任、不完全信息 | 第32-40页 |
·不完全信息(Imperfect Information) | 第32-33页 |
·机全集(Opportunities Set) | 第33页 |
·产品(product) | 第33-34页 |
·产品质量(Product's Quality) | 第34-35页 |
·产品责任(Products Liability) | 第35-40页 |
·研究对象 | 第40-49页 |
·产品责任制度的研究前提 | 第40-41页 |
·产品责任制度的定义 | 第41-47页 |
·产品责任与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 | 第47页 |
·作为博弈均衡的产品责任制度(包括相关组织) | 第47-49页 |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研究框架 | 第51-55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51-52页 |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52-55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55-58页 |
2 现实中的制度:产品责任制度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 第58-124页 |
·产品责任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 第59-78页 |
·产品责任制度的起源 | 第59-61页 |
·产品责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原因 | 第61-68页 |
·产品责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进 | 第68-78页 |
·产品责任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78-95页 |
·西方产品责任制度的立法概况 | 第78-84页 |
·西方产品责任制度的比较 | 第84-95页 |
·中国的产品责任制度 | 第95-105页 |
·中国产品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95-98页 |
·中国现行产品责任制度的法律渊源 | 第98-99页 |
·中国现行产品责任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99-105页 |
附录2.1 | 第105-124页 |
3 立于刀刃上的解:多重均衡的合一——产品责任的一个文献综述 | 第124-164页 |
·引言 | 第125-128页 |
·法学与经济学的竞合:法律理性到经济理性的跨越 | 第128-133页 |
·传统法学对产品责任的研究 | 第128-130页 |
·"经济理性"的初步介入——新古典框架下的产品责任 | 第130-133页 |
·合同法与侵权法的竞合: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 第133-141页 |
·消费者原则——生产者品质担保与保险利益的权衡 | 第133-135页 |
·生产者原则——产品安全改进与新产品创新的权衡 | 第135-137页 |
·市民社会的选择——疏忽责任与严格责任的均衡 | 第137-141页 |
·公权与私法的竞合:私力救济到公私救济的结合 | 第141-147页 |
·侵权责任与产品安全规则的均衡 | 第142-143页 |
·安全规则对不完全信息的矫正 | 第143-145页 |
·惩罚性损害赔偿和罚款 | 第145-147页 |
·可测度与不测度的损失:理论与实证的统一 | 第147-152页 |
·产品责任制度的"效果评估" | 第147-149页 |
·责任原则对产品安全性能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149-151页 |
·对非货币损害赔偿的评估 | 第151-152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52-154页 |
附录3.1:经济学对产品责任的研究(主要研究脉络) | 第154-159页 |
·:研究的起点——新古典完全信息下的分析框架 | 第154-155页 |
·:研究的深入——不完全信息下的分析框架 | 第155-157页 |
·:研究的完善——不完全信息下的分析框架 | 第157-159页 |
附录3.2 | 第159-164页 |
·:基本模型 | 第159-160页 |
·:Polinsky(1980)模型 | 第160-161页 |
·:Spence(1977)模型 | 第161页 |
·:Geistfeld(1995)模型 | 第161-162页 |
·:Moore和Viscusi(2001)模型 | 第162-164页 |
第2编 理论篇 | 第164-285页 |
4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博弈:一个新视角 | 第166-175页 |
·个体间的交易 | 第167-171页 |
·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交易 | 第167页 |
·交易实现的前提 | 第167-168页 |
·交易实现的扩展 | 第168-171页 |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博弈 | 第171-174页 |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博弈 | 第171页 |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博弈模型 | 第171-174页 |
·小结 | 第174-175页 |
5 一般理论模型:交易者规范 | 第175-202页 |
·引言 | 第176-177页 |
·交易者规范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长期博弈的均衡 | 第177-188页 |
·个人信任与"易者规范 | 第177-180页 |
·交易者规范的扩展 | 第180-186页 |
·交易者规范的整体性安排(多样性) | 第186-188页 |
·交易者规范作为解决产品责任问题的自我实施机制 | 第188-200页 |
·延续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物勒工名"风俗 | 第188-190页 |
·交易者规范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博弈的均衡 | 第190-199页 |
·关于交易者规范内生决定模型的几点说明 | 第199-200页 |
·小结 | 第200-202页 |
6 一般理论模型的修正(Ⅰ):事后责任法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 第202-254页 |
·引言 | 第203-204页 |
·第三方的私人治理机制 | 第204-214页 |
·仲裁者外生的产品责任模型 | 第204-209页 |
·仲裁者内生的产品责任模型 | 第209-214页 |
·正式的第三方机制的兴起 | 第214页 |
·产品责任法对市场失灵的矫正机理 | 第214-241页 |
·模型的分析框架 | 第215-218页 |
·受害人是第三人C的产品责任模型 | 第218-231页 |
·受害人是消费者B的产品责任模型 | 第231-241页 |
·"私法失灵":模型的拓展 | 第241-252页 |
·生产者的有限责任 | 第241-246页 |
·法官的"错误判断" | 第246-251页 |
·法官的"理性人标准" | 第251-252页 |
·小结 | 第252-254页 |
7 一般理论模型的修正(Ⅱ):事前规则对"私法失灵"的矫正 | 第254-285页 |
·引言 | 第255-257页 |
·产品责任法与产品安全规则的竞合模型 | 第257-271页 |
·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257-259页 |
·单独适用产品责任法 | 第259-260页 |
·单独适合产品安全规则 | 第260-262页 |
·产品责任法与产品安全规则的效率比较 | 第262-264页 |
·产品责任法与产品安全规则的联合使用 | 第264-268页 |
·竞合模型的拓展 | 第268-271页 |
·互补的产品责任法与产品安全管制 | 第271-274页 |
·产品责任治理机制的整体性安排 | 第274-280页 |
·产品责任治理机制的多样性 | 第274-279页 |
·各种产品责任治理机制的替代性和互补性 | 第279-280页 |
·小结 | 第280-285页 |
附录7.1 | 第281-282页 |
附录7.2 | 第282-283页 |
附录7.3 | 第283页 |
附录7.4 | 第283-285页 |
第3编 结语篇 | 第285-29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286-290页 |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286-288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288-290页 |
参考文献 | 第290-327页 |
作者简历 | 第327-3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