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5页
1 绪论第15-30页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第15-21页
     ·问题意识第15-17页
     ·论域选择第17-19页
     ·研究意义第19-21页
   ·文献综述第21-25页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第25-30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内容结构第26-30页
2 民初宪政危机——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景第30-46页
   ·"宋案"与"二次革命"第31-35页
     ·"宋案":暗地的不妥协第32页
     ·妥协抑或革命第32-33页
     ·"二次革命":公开的不妥协第33-35页
   ·中美比较视野中的民初第一次制宪失败第35-43页
     ·会议代表:妥协倾向比较第37-38页
     ·会议组织:妥协氛围比较第38-41页
     ·所制宪法:妥协性质比较第41-43页
   ·袁世凯称帝与宪政失败第43-46页
3 章士钊:调和立国论第46-75页
   ·为政之本:"有容"第47-55页
     ·好同恶异:"有容"的反面第47-52页
     ·"有容"的内涵第52-55页
   ·调和之法:"政力向背"第55-65页
     ·政力向背与暴力革命第56-58页
     ·政力向背与宪法之性第58-62页
     ·政力向背与政党政治第62-65页
   ·调和之旨:"调和立国"第65-75页
     ·"相抵相让"以成政治调和第66-71页
     ·针对民初现实的"调和立国"第71-75页
4 杜亚泉:接续主义与力之调节第75-105页
   ·接续与调节第76-86页
     ·接续主义:在保守中求进步第76-78页
     ·力之调节:政治力的对抗调和第78-83页
     ·调和之政党:接续与调节之政党第83-86页
   ·调和多元的社会结构第86-97页
     ·减政主义:社会与国家的分殊对抗第87-91页
     ·游民阶级:无由构成中产阶级第91-95页
     ·多元宽容:调和的社会结构所需之精神理念第95-97页
   ·渐进改革的政治调和之道第97-105页
     ·反对武力: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第97-101页
     ·调和的道路:温和稳健之渐进改革第101-105页
5 梁启超:政力对抗之调和第105-139页
   ·政治对抗力第106-118页
     ·政治对抗力的内涵第106-109页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第109-113页
     ·调和的政党第113-118页
   ·政体之调和:宪法与国会第118-127页
     ·国权与民权的调和第119-121页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调和第121-123页
     ·国会与政府的调和第123-127页
   ·反对革命之渐进改良第127-139页
     ·革命复产革命:反对暴力革命第127-130页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治改革的基础第130-133页
     ·经济发展与国民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第133-139页
6 张东荪:对抗力之调和第139-172页
   ·政治对抗力之原理第140-148页
     ·政治对抗力之含义第140-145页
     ·政治对抗的类别及其意义第145-148页
   ·渐进改革与法治第148-160页
     ·非暴力革命之渐进改革第149-152页
     ·宪法与法治第152-160页
   ·政治调和之社会基础与自治第160-172页
     ·自由发展之社会基础第161-166页
     ·自治与联邦第166-172页
7 李大钊:调和之法则与辟伪调和第172-204页
   ·调和原理:政治对抗力第173-181页
     ·政治离心力与向心力第173-175页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第175-178页
     ·政治对抗力与暴力革命第178-181页
   ·调和释义:调和法则与辟伪调和第181-197页
     ·调和法则第182-186页
     ·辟伪调和第186-196页
     ·调和含义的延展第196-197页
   ·调和的宪法与政党第197-204页
     ·调和的宪法第198-201页
     ·调和的政党第201-204页
8 李剑农:调和之本义第204-235页
   ·调和本义第206-214页
     ·调和含义与类别第206-208页
     ·民初调和政局分析第208-212页
     ·调和本义之补充第212-214页
   ·真立宪:调和的法治基础第214-225页
     ·宪法假面与宪法弹性第214-220页
     ·政党与议会政治第220-225页
   ·真秩序:调和的社会基础第225-235页
     ·反对国家过度干涉的伪秩序第226-229页
     ·地方分权自治第229-235页
9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之要旨第235-269页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精神理念第235-251页
     ·宽容第235-242页
     ·进化第242-247页
     ·自由第247-251页
   ·宪政制度第251-261页
     ·宪法第252-254页
     ·政党政治第254-259页
     ·权力分立制度第259-261页
   ·市民社会第261-269页
     ·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第262-264页
     ·社会与国家二分第264-266页
     ·中产阶级社会第266-269页
10 一个被历史放弃的选择——以"全赢博弈"模式审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第269-310页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衰第269-277页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盛第269-272页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衰微第272-277页
   ·政治调和与"全赢博弈":温和不敌激进——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一)第277-287页
     ·两种政治博弈第278-282页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温和特质第282-283页
     ·温和不敌激进第283-287页
   ·"全赢博弈"的历史土壤拒斥政治调和——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二)第287-310页
     ·中国帝制大一统与西欧封建多元第289-299页
     ·东方农民社会而非西方市民社会第299-310页
11 结语:妥协是民主的必由之路第310-314页
参考文献第314-325页
作者简历第3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325页

论文共3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重均衡的刀刃解:产品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从异子之科到禁止别籍异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