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慈湖诗传》:心学阐释的《诗经》学

内容提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绪论第14-18页
第一章 《慈湖诗传》的《诗经》学文化背景第18-28页
第二章 《慈湖诗传》对《诗序》的批判第28-75页
 第一节 废弃《诗序》的基本表现第28-64页
  一 批评《诗序》不能把握诗义第32-43页
  二 批评《诗序》的美刺说第43-54页
  三 批评《诗序》妄定诗篇作者第54-64页
 第二节 对《诗序》的保留和发挥第64-69页
  一 对《诗序》进行引申和发挥第64-67页
  二 以《诗序》总结己说第67-69页
 第三节 对《诗序》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第69-71页
 第四节 评论《诗序》遵循的三条阐释原则第71-75页
第三章 《慈湖诗传》对《毛传》、《郑笺》的批判第75-100页
 第一节 对《毛传》的批评第75-87页
  一 基于义理批驳《毛传》第75-79页
  二 立足于诗篇文义批驳《毛传》第79-82页
  三 对《毛诗》经文的怀疑第82-87页
 第二节 对《郑笺》的批评第87-94页
  一 批评违背义理第87-90页
  二 批评"不善属文"第90-93页
  三 批评字词释义错误第93-94页
 第三节 兼采三家诗第94-100页
  一 对《鲁诗》的去取第95-96页
  二 对《齐诗》的扬弃第96-97页
  三 对《韩诗》的利用第97-100页
第四章 《慈湖诗传》的心学阐释第100-118页
 第一节 圣经乃明道之书第100-103页
  一 六经一旨第100-102页
  二 三才无二道第102-103页
 第二节 三百篇一旨第103-109页
  一 "思无邪"即"心无邪"第104页
  二 "庸常平夷之即道"第104-109页
 第三节 "兴于诗"第109-118页
  一 体认"敬"之心第110-112页
  二 力行"不动乎意"第112-115页
  三 体悟"反正"之心第115-118页
第五章 《慈湖诗传》对《诗经》文学性的阐释第118-134页
 第一节 杨简以前宋儒对《诗经》文学性的解读第118-122页
 第二节 对《诗经》文学创作的认识第122-125页
  一 创作主体第122-123页
  二 创作缘起第123-125页
 第三节 对《诗经》抒情性特点的认识第125-128页
  一 对抒情性主体的确认第125-126页
  二 以"情"之视角言诗第126-127页
  三 重视"情"的自然性第127-128页
 第四节 着眼于诗文辞气的读诗方法第128-131页
 第五节 对《诗经》文学意蕴的把握第131-134页
第六章 《慈湖诗传》的政治伦理哲学第134-162页
 第一节 政治天命哲学第134-142页
  一 天命转移说第134-139页
  二 天人感应说第139-140页
  三 无父感生说第140-142页
 第二节 治国理政思想第142-154页
  一 以德化民第143-146页
  二 重视礼治第146-147页
  三 反对重敛第147-148页
  四 民本思想第148-150页
  五 任贤使能第150-151页
  六 战争观第151-154页
 第三节 伦理思想第154-162页
  一 君臣关系第154-158页
  二 夫妇关系第158-159页
  三 兄弟之义第159-162页
第七章 比较视阈中的《慈湖诗传》第162-183页
 第一节 《慈湖诗传》对陆九渊经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162-166页
  一 《慈湖诗传》阐释方法第163-164页
  二 《慈湖诗传》阐释观点第164-166页
 第二节 《慈湖诗传》与朱熹《诗集传》思想比较第166-173页
  一 《慈湖诗传》对《诗集传》的引述第166-168页
  二 废《序》立场的殊途同归第168-170页
  三 对《诗经》文学性认识的高下之分第170-173页
 第三节 《慈湖诗传》与吕祖谦《读诗记》思想比较第173-179页
  一 两种《诗序》观第173-174页
  二 对《诗经》乐歌性质的认识第174-176页
  三 以"心"论诗第176-178页
  四 以史释诗第178-179页
 第四节 《慈湖诗传》"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阐释原则第179-183页
结语第183-185页
附录第185-194页
 一 征引文献目录第185-187页
 二 参考文献目录第187-194页
作者个人简介第194页
主要求学经历第194页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
下一篇:多重均衡的刀刃解:产品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