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校长选拔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国外中小学校长选拔与培训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二) 对内中小学校长选拔与培训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一) 专业发展 | 第16页 |
(二) 机制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一、专业发展的内涵 | 第17页 |
二、专业发展的实质 | 第17-20页 |
(一) 校长的成长发展 | 第17-18页 |
(二) 校长的选拔培养要遵循校长成长的规律 | 第18-20页 |
三、校长的选拔培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 第20-23页 |
(一) 人本视野下的学校人力资源开发 | 第20-21页 |
(二) 校长选拔培养与校长专业发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机制 | 第23-27页 |
一、选拔校长的途径渠道 | 第23页 |
(一) 选拔标准和方式的多样 | 第23页 |
(二) 选拔中重视候选者的德行 | 第23页 |
(三) 选拔中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资历 | 第23页 |
二、校长的任用制度 | 第23-25页 |
三、我国中小学校长选拔存在的缺陷 | 第25-27页 |
(一) 校长资格认定不严格 | 第25页 |
(二) 校长选拔的标准不完善、不具体 | 第25页 |
(三) 校长选拔的监督机制不完备 | 第25页 |
(四) 各方面参与程度不够 | 第25页 |
(五) 招聘范围过于狭隘 | 第25-26页 |
(六) 选拔过程过于静态化 | 第26页 |
(七) 选拔过于重视经验和资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校长的培养机制 | 第27-39页 |
一、现行培养机制 | 第27-31页 |
(一)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历史及目标 | 第27-29页 |
(二) 中小学校长培训需求 | 第29-30页 |
(三) 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内容 | 第30-31页 |
二、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依据与原则 | 第31-35页 |
(一)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理论依据 | 第32-33页 |
(二)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政策依据 | 第33页 |
(三)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原则 | 第33-35页 |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培养机制 | 第35-39页 |
(一)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现状 | 第35-36页 |
(二)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模式 | 第36-37页 |
(三) 如何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国外中小学校长选拔与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 第39-44页 |
一、美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培训与启示 | 第39页 |
(一) 推行校长资格证书和公开招聘制度 | 第39页 |
(二)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 | 第39页 |
二、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概况 | 第39-41页 |
(一) 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 | 第40页 |
(二) 培训方法和培训形式 | 第40页 |
(三) 培训网络和师资保障 | 第40-41页 |
三、加拿大中小学校长选拔培训特点 | 第41-43页 |
(一) 中小学校长培训立法化 | 第41页 |
(二) 中小学校长培训对个体具有针对性 | 第41页 |
(三) 培训方式具有多样性 | 第41-42页 |
(四) 中小学校长评估制度化 | 第42页 |
(五) 培训师资与培训机构 | 第42-43页 |
四、国外中小学校长培养的实际进展状况共性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我国中小学校长选拔与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 | 第44-55页 |
一、从中小学校长的选拔角度出发 | 第44-46页 |
(一) 实施聘任制,竞争上岗 | 第44页 |
(二) 实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证书制度 | 第44-45页 |
(三) 建立一个严格的标准化的校长选拔程序 | 第45-46页 |
二、从中小学校长的培养角度出发 | 第46-55页 |
(一) 加快培训法制建设,确保培训健康发展 | 第46-49页 |
(二) 遵循校长成长规律,细化培训目标内容 | 第49-50页 |
(三) 应改革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培训课程 | 第50-51页 |
(四) 创新培训方案设计,灵活选择培训方式 | 第51-53页 |
(五) 加强培训效果评价,促使培训良性循环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