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政府投资泡沫的一般均衡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引言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泡沫的局部均衡分析第11-12页
     ·不含泡沫的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框架第12页
     ·引入泡沫的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框架第12-14页
     ·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第14-15页
   ·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第15-16页
     ·研究思路第15-16页
     ·逻辑结构第16页
   ·本文研究方法第16-17页
   ·本文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理性泡沫的理论基础第18-35页
   ·理性泡沫的特征和分析方法第18-22页
     ·理性泡沫的定义第18页
     ·理性泡沫的差分方程表达第18-20页
     ·理性(资产)泡沫的数学推导第20-21页
     ·理性泡沫的数学表达形式第21页
     ·理性泡沫三要素的数学含义第21-22页
   ·两部门一般均衡中的理性泡沫第22-31页
     ·Diamond经济中的理性泡沫第22-25页
     ·Diamond经济中理性泡沫的存在条件第25-26页
     ·Diamond经济中泡沫的生成机制第26-27页
     ·Diamond经济中的随机理性泡沫第27-30页
     ·Diamond经济中理性泡沫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第30-31页
     ·Diamond经济中理性泡沫的破灭对经济的影响第31页
   ·两部门经济泡沫的缺陷第31-34页
     ·忽略了公共资本的重要性第31-32页
     ·无法推导因应机制第32-33页
     ·不适用政府主导的经济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政府投资泡沫理论分析第35-48页
   ·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设定第35-37页
     ·环境假设第35页
     ·参与者行为假设第35-36页
     ·均衡条件第36-37页
   ·三部门经济均衡分析第37-39页
     ·三部门经济均衡的求解第37-38页
     ·含有政府投资泡沫的均衡第38-39页
     ·政府投资泡沫的经济意义第39页
   ·三部门经济存在的条件第39-41页
     ·三部门经济中动态无效率第39-41页
     ·经济的持续增长第41页
   ·三部门经济泡沫的产生第41-46页
     ·产生背景第41-43页
     ·生成机制第43-45页
     ·三部门经济泡沫的产生第45页
     ·三部门经济泡沫产生的影响第45-46页
   ·三部门经济泡沫的破灭第46-47页
     ·泡沫的破灭第46页
     ·泡沫破灭的影响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政府投资泡沫的消除第48-52页
   ·政府投资泡沫的消除第48-49页
     ·政府投资型泡沫的消除状态第48页
     ·政府投资型泡沫的消除思路第48-49页
   ·扩大需求的泡沫消除思路第49页
     ·扩大需求消除泡沫的思路第49页
     ·扩大需求消除泡沫的机制第49页
   ·调整投资的泡沫消除思路第49-51页
     ·调整投资消除泡沫的思路第49-50页
     ·政府投资型泡沫的消除机制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中国经济中政府投资型泡沫的实证分析第52-63页
   ·中国经济的三部门经济模型第52-55页
     ·模型结构第52-53页
     ·数据收集与处理第53-55页
     ·生产函数模型估计结果第55页
   ·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第55-57页
     ·三部门经济中动态效率判定的依据第55-56页
     ·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判定第56-57页
   ·中国经济中的政府投资型泡沫第57-60页
     ·仍然存在政府投资型泡沫的可能性第57-58页
     ·中国经济中政府投资泡沫的检验方法第58页
     ·中国经济中政府投资泡沫的实证检验第58-60页
   ·中国政府投资型泡沫的消除第60-62页
     ·消除中国经济中政府投资型泡沫的可能性第60页
     ·启动消费消除泡沫第60-61页
     ·投资科技消除泡沫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第63-65页
   ·结论第63-64页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参与主体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