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科学研究工作论文

大学学术氛围的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7页
   ·问题的提出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5页
     ·国内外对“学术氛围”的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与“大学学术氛围”相关的衡量指标研究现状第13-15页
   ·研究的意义第15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7页
     ·研究思路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第1章 大学学术氛围的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析第17-23页
   ·大学学术氛围的概念探析第17-20页
     ·大学及其学术理念第17-18页
     ·学术及其特点第18-19页
     ·学术氛围及其特点第19-20页
   ·大学学术氛围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的两难第20-22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20页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第20-21页
     ·大学学术氛围衡量指标构建的两难第21-22页
   ·大学学术氛围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探析——重视对柔性指标的深层定性第22-23页
第2章 大学学术氛围衡量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设计第23-30页
   ·构建大学学术氛围衡量指标体系的原则第23-24页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第23页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第23-24页
     ·导向性原则第24页
     ·科学性原则第24页
   ·构建大学学术氛围衡量指标体系的步骤第24-26页
   ·拟定初步的衡量指标体系第26-30页
     ·指标初选第27页
     ·专家访谈第27页
     ·预调查第27页
     ·拟定指标雏形第27-30页
第3章 大学学术氛围衡量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0-46页
   ·确定咨询专家组第30-31页
   ·第一轮专家咨询第31-36页
     ·第一轮咨询问卷说明第31-32页
     ·统计分析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第32-36页
   ·第二轮专家咨询第36-43页
     ·第二轮咨询问卷说明第36-38页
     ·统计分析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第38-43页
   ·大学学术氛围衡量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3-46页
第4章 大学学术氛围的衡量指标体系分析第46-52页
   ·学术成员是灵魂第46-48页
     ·学术成员的“精神”第46-47页
     ·学术成员的“道德”第47-48页
     ·学术成员的“宽容”第48页
   ·学术资源是条件第48-49页
   ·学术管理制度是保障第49-50页
   ·学术活动是体现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一、中文文献第53-56页
 二、外文文献第56-58页
附录第58-99页
 附录一 第一轮咨询部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第58-83页
  (一)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58-60页
  (二) 华中科技大学别敦荣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60-62页
  (三)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周川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62-64页
  (四) 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64-66页
  (五) 澳门大学方炳隆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66-70页
  (六) 台湾大学田芳华副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70-72页
  (七) 湖南大学胡弼成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72-74页
  (八) 荆楚理工学院刘欣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74-76页
  (九) 宁波市教科院喻立森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76-78页
  (十) 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78-80页
  (十一) 漳州师范学院李建辉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80-83页
 附录二 第二轮咨询问卷部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第83-91页
  (一) 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83-84页
  (二) 深圳大学杨移贻研究员的意见和建议第84-86页
  (三) 华中科技大学别敦荣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86-88页
  (四) 湖南大学胡弼成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第88-91页
 附录三 大学学术氛围的衡量指标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第91-94页
 附录四 大学学术氛围的衡量指标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第94-97页
 附录五 大学学术氛围的衡量指标体系第97-99页
致谢第99-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研究
下一篇:教授对大学组织学习力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