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清代以来琴坛概貌 | 第8-10页 |
二、清代至新中国琴史中关于湖南琴人琴史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选题原由及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湘籍琴家邱之稑考略 | 第14-41页 |
第一节 邱之稑生平及著作简介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邱之稑著作中的琴谱分析 | 第17-26页 |
一、《律音汇考》中的琴谱分析 | 第17-22页 |
二、《丁祭礼乐备考》中的琴谱分析 | 第22-26页 |
第三节 邱之稑的琴学理论及其来源 | 第26-32页 |
一、古琴定调:受朱熹儒家思想的影响 | 第26-28页 |
二、"随月用律":受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三、正调与转调命名法:受王坦《琴旨》及康熙《律吕正义》律制影响 | 第29-32页 |
四、用音与编曲:受父亲及民间音乐的影响 | 第32页 |
第四节 邱之稑与浏阳丁祭礼乐中的古琴 | 第32-38页 |
一、《律音汇考》中绘制的古琴 | 第33-34页 |
二、浏阳丁祭礼乐中的古琴演奏情况 | 第34页 |
三、今存浏阳丁祭礼乐所用的古琴 | 第34-38页 |
第五节 邱之稑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湘籍琴家杨宗稷考略 | 第41-87页 |
第一节 杨宗稷的生平简介 | 第41-49页 |
一、杨宗稷生卒年考 | 第42-43页 |
二、杨宗稷的亲属 | 第43-44页 |
三、杨宗稷生平主要事迹 | 第44-49页 |
第二节 杨宗稷著作《琴学丛书》简介 | 第49-56页 |
一、《琴学丛书》的版本 | 第49-52页 |
二、《琴学丛书》的内容 | 第52-56页 |
第三节 《琴学问答》之管窥 #4g | 第56-65页 |
一、古琴学习法 | 第56-60页 |
二、打谱 | 第60-62页 |
三、古琴与他乐器的关系 | 第62-63页 |
四、"琴者,道也" | 第63-65页 |
五、振兴古琴 | 第65页 |
第四节 杨宗稷与《碣石调·幽兰》 | 第65-68页 |
一、《碣石调·幽兰》概况 | 第65-66页 |
二、杨宗稷始译《碣石调·幽兰》的意义 | 第66页 |
三、《碣石调·幽兰》的研究概况 | 第66-68页 |
第五节 九嶷琴派及杨宗稷的古琴弟子 | 第68-78页 |
一、杨宗稷与黄勉之 | 第68-69页 |
二、"九嶷琴社"与"九嶷琴派" | 第69-70页 |
三、杨宗稷的古琴弟子 | 第70-78页 |
第六节 杨宗稷的琴学贡献 | 第78-82页 |
一、传承琴乐、培育后人 | 第78页 |
二、著书立论,总结奉献 | 第78-81页 |
三、始译《幽兰》,铺垫道路 | 第81页 |
四、振兴古琴,勇敢尝试 | 第81-82页 |
附录一:杨宗稷年表 | 第82-84页 |
附录二:《碣石调·幽兰》研究论著目录 | 第84-87页 |
第三章 湘籍琴家顾梅羹考略 | 第87-114页 |
第一节 顾梅羹的生平简介 | 第87-91页 |
一、秉承家学,琴坛展技(1899—1949) | 第87-89页 |
二、整理古籍,著书育人(1949—1977) | 第89-91页 |
三、重返教坛,情洒东北(1978—1990) | 第91页 |
第二节 顾梅羹的琴学渊源、传承及《百瓶斋琴谱》 | 第91-95页 |
一、琴学渊源及传承 | 第91-93页 |
二、顾梅羹与《百瓶斋琴谱》 | 第93-95页 |
第三节 顾梅羹的古琴演奏与琴学著作 | 第95-103页 |
一、顾梅羹的古琴演奏 | 第95-96页 |
二、顾梅羹的琴学著作 | 第96-103页 |
第四节 顾梅羹的琴友、学生及藏琴 | 第103-109页 |
一、顾梅羹的琴友 | 第103-106页 |
二、顾梅羹的学生 | 第106-107页 |
三、顾梅羹的藏琴 | 第107-109页 |
小结:顾梅羹的琴学贡献 | 第109-112页 |
附录:顾梅羹生平大事年表 | 第112-114页 |
结语 | 第114-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后记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