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转Bt基因水稻及其抗虫性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及其杀虫机理 | 第13页 |
2.转Bt基因水稻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转Bt基因水稻的生态安全性研究 | 第14-20页 |
·转Bt水稻基因漂移风险 | 第14-16页 |
·转Bt水稻对稻田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6-17页 |
·转Bt基因水稻茎秆的田间残留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7-18页 |
·转Bt基因稻谷对仓储害虫的影响 | 第18-19页 |
·害虫对转Bt基因水稻的抗性研究 | 第19-20页 |
·转Bt基因水稻食品安全性 | 第20-21页 |
·水稻在储藏期间感染真菌毒素的风险 | 第21-22页 |
3.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一章 转Bt基因稻谷对储粮害虫的影响 | 第23-28页 |
1.前言 | 第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材料来源 | 第23页 |
·供试昆虫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转Bt基因水稻的米粒对玉米象的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24-25页 |
·转Bt基因水稻的稻谷对玉米象的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25-26页 |
·转Bt基因水稻对赤拟谷盗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26页 |
4.讨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转Bt基因稻谷对仓储害虫体内酶活力的影响 | 第28-39页 |
1.前言 | 第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供试昆虫 | 第28-29页 |
·供试试剂 | 第29页 |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试虫处理 | 第29页 |
·羧酸酯酶活力的测定 | 第29-30页 |
·主要的试剂 | 第29-30页 |
·α-萘酚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0页 |
·羧酸酯酶活力的测定 | 第30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31页 |
·测定方法 | 第31页 |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测定 | 第31-32页 |
·酶液制备 | 第31-32页 |
·测定方法 | 第32页 |
·乙醇脱氢酶(ADH)活力测定 | 第32页 |
·酶液制备 | 第32页 |
·测定方法 | 第32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 | 第32-33页 |
·酶液的制备 | 第32-33页 |
·测定方法 | 第33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羧酸酯酶(CarE)活力的比较 | 第33-34页 |
·α-萘酚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3-34页 |
·羧酸酯酶活力的比较 | 第34页 |
·乙酰胆碱酯酶活力(AchE)的测定比较 | 第34-35页 |
·乙醇脱氢酶(ADH)活力测定比较 | 第35-36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比较 | 第36-37页 |
4.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39-44页 |
1.前言 | 第3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菌株分离 | 第39页 |
·单孢菌株的获得 | 第39-40页 |
·形态鉴定 | 第40页 |
3 形态鉴定结果 | 第40-42页 |
·分离菌的主要形态特征 | 第40-42页 |
·Aspergillus SP.HZ-35 | 第40页 |
·米曲霉 | 第40-41页 |
·黄曲霉 | 第41页 |
·Aspergillus SP.HLS107 | 第41-42页 |
4.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菌株的RAPD分析和ITS序列鉴定 | 第44-54页 |
1.前言 | 第4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菌丝体的收集 | 第4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试剂 | 第44页 |
·使用的仪器 | 第44-45页 |
·DNA提取 | 第45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5页 |
·核糖体DNA的ITS的PCR扩增 | 第45-47页 |
·PCR分析所用的引物 | 第45-46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46页 |
·PCR反应条件 | 第46页 |
·PCR产物检测 | 第46页 |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46页 |
·PCR纯化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 | 第46-47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7页 |
·ITS的序列分析 | 第47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7-53页 |
·D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PCR的扩增 | 第48页 |
·rDNA-ITS的序列分析 | 第48-53页 |
·菌株Aspergillus SP.HLS107 rDNA-ITS的序列分析 | 第49-50页 |
·菌株Aspergillus SP.HZ-35 rDNA-ITS的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菌株Aspergillus flavus rDNA-ITS的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菌株Aspergillus oryzae rDNA-ITS的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4.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曲霉菌对转Bt基因稻米与非转Bt基因稻米的影响 | 第54-60页 |
1.前言 | 第54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4-55页 |
·材料来源 | 第54页 |
·样品处理 | 第54-55页 |
·试剂 | 第55页 |
·仪器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黄曲霉菌的培养 | 第55页 |
·接种方法 | 第55-56页 |
·发病级别的调查 | 第56页 |
·统计分析 | 第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不同水稻品种对黄曲霉菌侵染的影响 | 第57页 |
·水稻米粒的破损程度对黄曲霉菌侵染的影响 | 第57-58页 |
·孢子悬浮液对水稻米粒发病程度的影响 | 第58页 |
4.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