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蔬菜根结线虫的分类地位 | 第12-15页 |
·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蔬菜根结线虫的危害情况 | 第13-15页 |
2 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 第15-24页 |
·根结线虫抗病育种 | 第15-16页 |
·根结线虫农业防治 | 第16-17页 |
·根结线虫的药剂防治研究 | 第17-18页 |
·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 | 第18页 |
·植物源农药防治根结线虫 | 第18-24页 |
·第一代线虫生防因子的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代生物防治因子 | 第21-23页 |
·当前线虫生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 第23-24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蔬菜根结线虫生防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26-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29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7-28页 |
·真菌菌株分离纯化 | 第28页 |
·分离株保藏 | 第28页 |
·供试目标线虫的准备 | 第28页 |
·甘薯茎线虫培养 | 第28页 |
·2 甘薯茎线虫分离 | 第28页 |
·活性菌株的初筛选 | 第28-29页 |
·发酵液的制备 | 第28-29页 |
·分离株对甘薯茎线虫的室内离体试验 | 第29页 |
·活性菌株的复筛选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菌株分离 | 第29-30页 |
·不同菌株发酵液对2龄幼虫的影响 | 第30-33页 |
·活性菌株的复筛选 | 第33-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三株真菌代谢物对蔬菜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 | 第37-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蔬菜根结线虫2龄幼虫悬浮液的制备 | 第38页 |
·菌株发酵液制备 | 第38页 |
·室内离体测定 | 第38页 |
·温室盆钵试验 | 第38-3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三株真菌菌株稀释2倍、4倍、8倍、16倍发酵液对蔬菜根结线虫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三株真菌菌株稀释2倍、10倍、20倍、40倍发酵液对蔬菜根结线虫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三株菌株发酵液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和土壤中番茄根结线虫二龄侵染性幼虫数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三株菌液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 第46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三株菌株的鉴定及培养特性研究 | 第48-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供试菌株 | 第4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培养基 | 第48-49页 |
·方法 | 第49-52页 |
·菌株ZB-4、ZW-3、XX-8的形态学特征观察 | 第49页 |
·乳酸苯酚液的配制 | 第49页 |
·形态学特征观察方法 | 第49页 |
·菌株ZB-4、ZW-3、XX-8的ITS序列分析 | 第49-51页 |
·菌株ZB-4、ZW-3、XX-8的总DNA提取 | 第49-50页 |
·ITS序列PCR扩增 | 第50页 |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50页 |
·连接反应 | 第50页 |
·转化 | 第50-51页 |
·菌液PCR检测 | 第51页 |
·ITS的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 | 第51页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52-53页 |
·ITS序列分析 | 第53-56页 |
·菌株ZB-4、ZW-3、XX-8的ITS序列扩增 | 第53-54页 |
·ITS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 | 第54-56页 |
·系统发育树 | 第56页 |
·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 | 第56-5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几株根结线虫生防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特征分析 | 第60-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材料 | 第60页 |
·方法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rDNA-ITS-PCR扩增结果 | 第60-61页 |
·14个真菌菌株的ITS序列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系统发育树 | 第63-6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5-67页 |
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