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1 稻瘟菌多样性 | 第12-17页 |
| ·寄主范围的多样性 | 第12-13页 |
| ·致病性变异的发现与生理小种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 ·生理小种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 第14-17页 |
| ·突变 | 第14页 |
| ·菌丝融合现象 | 第14-15页 |
| ·准性生殖 | 第15页 |
| ·有性生殖 | 第15-16页 |
| ·异核现象 | 第16页 |
| ·转座子 | 第16页 |
| ·迁移 | 第16-17页 |
| ·寄主定向选择 | 第17页 |
| 2 稻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 | 第17-20页 |
| ·生理小种的传统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 ·指纹分析法在稻瘟菌群体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MGR586/EcoRI用于菌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分析 | 第18-19页 |
|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PCR) | 第19页 |
| ·POR6-EcoRV | 第19-20页 |
| 3 REP-PCR指纹分析法 | 第20-21页 |
| ·Pot2引物 | 第20页 |
| ·REP-PCR | 第20-21页 |
| 4 LINEAGE(谱系、宗谱)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21-22页 |
| 5 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的互作关系 | 第22-23页 |
| ·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 | 第22-23页 |
| ·基因对基因作用关系的表现与应用 | 第23页 |
| 6 品种抗瘟性鉴定 | 第23-24页 |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湖北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25-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稻瘟病标样的采集 | 第25页 |
| ·鉴别寄主 | 第25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5-26页 |
| ·稻瘟病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6页 |
| ·产孢培养基的制备 | 第26页 |
| ·产孢过程 | 第26页 |
| ·鉴别寄主的培育 | 第26-27页 |
| ·浸种与催芽 | 第26-27页 |
| ·播种与管理 | 第27页 |
| ·离体接种方法 | 第27页 |
| ·保鲜培养基的制备 | 第27页 |
| ·离体接种 | 第27页 |
| ·病情调查和统计 | 第27-28页 |
| ·生理小种的命名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稻瘟病菌分离结果 | 第28-29页 |
| ·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 第29-31页 |
| ·不同地区稻瘟菌生理小种的分布 | 第31-32页 |
| ·不同水稻品种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 | 第32-33页 |
| 3 讨论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湖北省稻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稻瘟病菌菌株的来源 | 第34页 |
| ·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 | 第34页 |
| ·菌丝体的培养制备 | 第34-35页 |
| ·稻瘟病菌全基因组DNA提取 | 第35页 |
| ·DNA浓度检测 | 第35页 |
| ·REP-PCR扩增 | 第35-36页 |
| ·REP-PCR扩增结果检测 | 第36页 |
| ·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 ·不同生态系稻瘟菌的分离及DNA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 ·稻瘟病不同生态系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 | 第37-42页 |
| ·稻瘟病菌宗谱的群体遗传组成及其与寄主的关系 | 第42-46页 |
|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组成 | 第42-44页 |
| ·稻瘟病菌宗谱与水稻品种组成多样化的关系 | 第44-45页 |
| ·稻瘟病菌谱系与寄主品种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 3 讨论 | 第46-48页 |
| ·稻瘟病菌遗传结构与稻瘟病菌地理生态分布的关系 | 第46页 |
|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品种组成多样化的关系 | 第46-47页 |
| ·稻瘟病菌的谱系、单元型与生理小种的关系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稻瘟菌致病力分析 | 第48-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 ·参试菌株 | 第48页 |
| ·参试品种 | 第48页 |
| ·菌株致病力接种鉴定 | 第48-49页 |
| ·菌株致病频率及致病菌株类群的划分 | 第49页 |
| ·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稻瘟菌株致病频率分析 | 第50-51页 |
| ·稻瘟菌致病力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 3 讨论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不同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 第54-5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参试菌株 | 第54页 |
| ·参试品种(系) | 第54页 |
| ·抗瘟性接种鉴定 | 第54页 |
| ·品种(系)抗病频率及抗病类群的划分 | 第54-55页 |
| ·聚类分析 | 第5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 ·水稻品种(系)抗瘟性分析 | 第55-56页 |
| ·水稻品种(系)抗瘟性聚类分析 | 第56-57页 |
| 3 讨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表1 湖北省稻瘟菌代表菌株与部分主载水稻品种(系)互作表现统计表 | 第67-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