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获得的研究及其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的选题与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2 数学概念获得的理论概述 | 第20-35页 |
·数学概念获得的内涵 | 第20-22页 |
·数学概念 | 第20-22页 |
·数学概念获得 | 第22页 |
·数学概念获得的相关学习理论 | 第22-24页 |
·数学概念获得的过程分析 | 第24-35页 |
·概念发生的基础 | 第25-26页 |
·概念意象与概念定义 | 第26-30页 |
·概念的过程与对象 | 第30-32页 |
·概念联系与概念网络 | 第32-35页 |
3 数学概念获得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 | 第35-46页 |
·注重概念发生的基础 | 第35-36页 |
·学生的认知基础 | 第35页 |
·教科书的公理化组织内容 | 第35-36页 |
·教学启示 | 第36页 |
·注重概念意象表征 | 第36-39页 |
·概念意象的作用 | 第36-37页 |
·数学概念获得与概念意象 | 第37-38页 |
·学生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存在的弊病 | 第38页 |
·教学启示 | 第38-39页 |
·注重概念二重性 | 第39-41页 |
·对二重性认识不足的教学现状 | 第39-40页 |
·教学启示 | 第40-41页 |
·注重概念联系 | 第41-44页 |
·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方法 | 第41-42页 |
·概念的综合过程 | 第42页 |
·包摄性数学概念 | 第42-43页 |
·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 第43-44页 |
·注重概念运用 | 第44-46页 |
·概念运用是概念获得过程中的“动作”性侧面 | 第44页 |
·在运用中发展和完善概念的认识 | 第44-45页 |
·教学启示 | 第45-46页 |
4 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概念获得的策略 | 第46-63页 |
·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究 | 第46-50页 |
·概念原型 | 第46-47页 |
·问题引申 | 第47-48页 |
·几何直观 | 第48-50页 |
·化静态为动态,凸现概念本质属性 | 第50-54页 |
·提供变式,进行数学透视 | 第50-51页 |
·多角度感知,寻找特殊位置 | 第51-53页 |
·动态的生成概念 | 第53-54页 |
·化有限为无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第54-56页 |
·无限的数学化 | 第54-55页 |
·任意的模式实验 | 第55-56页 |
·化局部为整体,完善认知结构 | 第56-60页 |
·局部概念要素间的联系,形成整体概念结构 | 第56-57页 |
·同一概念间不同表征形式的联系,形成概念域 | 第57-59页 |
·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形成概念系 | 第59-60页 |
·数值图形结合,优化思维过程 | 第60-63页 |
·数形结合,引发思维冲突 | 第60页 |
·数转变为形,展示高等数学思维 | 第60-61页 |
·形转变为数,探寻概念运用的策略 | 第61-62页 |
·数变引起形变,促进对概念学习的反思 | 第62-63页 |
5 基于信息技术的函数概念获得的案例分析 | 第63-72页 |
·概念的引入 | 第64-65页 |
·自变量与因变量 | 第65-66页 |
·符号与概念本身 | 第66-67页 |
·构成要素 | 第67-68页 |
·含参数函数与参数 | 第68-69页 |
·多种语言描述 | 第69页 |
·函数与其他知识 | 第69-72页 |
6 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 第72-74页 |
·概念获得是“再创造”的过程 | 第72页 |
·最近发展区原则 | 第72页 |
·先行组织者策略 | 第72-73页 |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 第73-74页 |
结束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