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前言 | 第12-26页 |
| ·植酸酶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 ·植酸与植酸酶 | 第12-13页 |
| ·植酸酶的来源和分类 | 第13页 |
| ·植酸酶的酶学性质 | 第13-14页 |
| ·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基因结构 | 第14-15页 |
| ·植酸酶的高级结构 | 第15-16页 |
| ·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 第16页 |
| ·植酸酶基因的高效表达 | 第16-17页 |
| ·植酸酶基因工程改良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二硫键对蛋白质的作用 | 第19-21页 |
| ·二硫键的作用 | 第19-20页 |
| ·植酸酶分子中的二硫键 | 第20-21页 |
| ·PCR 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 | 第21-23页 |
| ·重叠延伸PCR 法 | 第22页 |
| ·大引物PCR 法 | 第22页 |
| ·定点突变试剂盒 | 第22-23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 第23-25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特点 | 第23页 |
| ·常用宿主菌和表达载体 | 第23-25页 |
| ·本研究的工作基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 ·菌株、质粒、酶 | 第26页 |
| ·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 第26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 ·引物 | 第27-28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8-31页 |
|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8-31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46页 |
| ·二硫键突变体质粒的获得 | 第31-38页 |
| ·各突变体质粒电击转化毕赤酵母 | 第38-41页 |
| ·酵母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41-42页 |
| ·各突变体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42-44页 |
| ·酶学性质研究 | 第44-4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5页 |
| ·突变体质粒的获得 | 第46-50页 |
| ·C245S、C245S/C263S 突变体质粒的获得 | 第46-47页 |
| ·C425S、C417S/C425S 突变体质粒的获得 | 第47页 |
| ·C395S 突变体质粒的获得 | 第47-48页 |
| ·C446S 突变体质粒的获得 | 第48-50页 |
| ·突变体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表达 | 第50-52页 |
| ·毕赤酵母的电转化及酵母转化子的筛选 | 第50-51页 |
| ·突变体植酸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表达 | 第51-52页 |
| ·二硫键对植酸酶酶促反应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52-58页 |
| ·基本动力学参数 | 第52-54页 |
| ·酶反应最适pH | 第54-56页 |
| ·酶最适温度 | 第56-58页 |
| ·二硫键对植酸酶构象的影响——内源荧光光谱分析 | 第58-60页 |
| ·二硫键对植酸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5页 |
| ·热处理后野生型及突变体植酸酶活性变化 | 第60-62页 |
| ·热处理后野生型及突变体植酸酶构象变化 | 第62-65页 |
| 4 讨论 | 第65-69页 |
| ·影响外源基因在Pichia pastoris 中高效表达的因素 | 第65-67页 |
| ·不同二硫键所起的作用不同 | 第67-69页 |
| 5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