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卵叶娃儿藤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1 娃儿藤生物碱的研究进展第17-47页
   ·植物和动物中分离得到的娃儿藤碱及其结构类似物第17-23页
     ·Asclepiadaceae family(萝摩科)第17-21页
     ·Moraceae family(桑科)Ficus genus(榕属)第21-22页
     ·Danaidae(斑蝶科)Ideopsis Horsfield(斑蝶属)第22-23页
   ·娃儿藤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第23-25页
     ·抗肿瘤活性第23-24页
     ·抑制生物蛋白合成活性第24页
     ·抗白血病活性第24-25页
     ·抗菌、抗病毒及抗炎活性第25页
   ·娃儿藤生物碱的分离提取及分析检测第25-31页
     ·生物碱提取分离方法的概述第25-29页
     ·生物碱分析检测技术进展第29-31页
   ·娃儿藤类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进展第31-44页
     ·叔菲酰胺金属化方法合成娃儿藤类生物碱第31-32页
     ·通过分子内的酰亚氨的Diels-Adler反应合成第32页
     ·N-(三氟乙酰)-L-脯氨酰氯的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第32-33页
     ·以(S)-(+)-谷氨酸或者(S)-α-氨基己二酸为手性试剂合成(s)-(+)-娃儿藤和cryptopleurine第33-35页
     ·以ω-氯代烯烃和叠氮化合物进行分子内关环合成娃儿藤碱第35-36页
     ·分子内双迈克尔反应合成娃儿藤碱第36-38页
     ·仿生合成法合成娃儿藤碱及类似物第38-41页
     ·4-(1-吡咯基)-环丁烯酮热扩环合成娃儿藤碱类似物第41页
     ·以磷酸酸化的环状氨基甲酸酯作为起始原料第41-42页
     ·其他方法合成娃儿藤碱类似物第42-44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4-45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45-47页
2 卵叶娃儿藤总生物碱的提取研究第47-73页
   ·引言第47-48页
   ·实验部分第48-51页
     ·实验仪器第48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8页
     ·实验方法第48-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72页
     ·卵叶娃儿藤总生物碱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1-53页
     ·有机溶剂提取卵叶娃儿藤总生物碱工艺研究第53-57页
     ·超临界CO_2提取卵叶娃儿藤生物碱工艺研究第57-64页
     ·微波辅助提取卵叶娃儿藤生物碱工艺研究第64-68页
     ·三种提取工艺的比较第68页
     ·卵叶娃儿藤中生物碱的检识第68-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3 娃儿藤碱(S-(+)-tylophorine)及类似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第73-98页
   ·娃儿藤生物碱及其类似物合成设计第73-77页
     ·娃儿藤生物碱类似物设计第73-75页
     ·娃儿藤生物碱类似物合成路线设计第75-77页
   ·娃儿藤生物碱及其类似物合成方法的研究第77-97页
     ·菲环骨架的合成方法研究第77-90页
       ·α,β-二芳基丙烯酸(睛)的合成第78-83页
       ·α,β-二芳基丙烯酸(腈)的氧化偶联第83-88页
       ·多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菲的合成第88-90页
     ·(S)-N-(三氟乙酰)脯氨酰氯的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第90-94页
     ·多取代的N-(三氟乙酰)脯氨酰基菲的还原和脱保护第94-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4 娃儿藤碱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实验第98-128页
   ·测试仪器及试剂第98-99页
     ·仪器第98页
     ·试剂第98-99页
   ·S-(+)-娃儿藤碱(S-(+)-tylophorine)的合成第99-103页
     ·3,4-二甲氧基-反式-α-(3’,4’-二甲氧基苯基)-肉桂酸第99页
     ·2,3,6,7-四甲氧基-9-羧基菲第99-100页
     ·2,3,6,7-四甲氧基菲第100页
     ·(S)-N-(三氟乙酰)-L-脯氨酰氯第100-101页
     ·(S)-N-(三氟乙酰基)-2,3,6,7-四甲氧基-9-L-脯氨酰基菲第101-102页
     ·(S)-N-(三氟乙酰基)-2-[(2,3,6,7-四甲氧基菲-9-基)甲基]吡咯第102页
     ·(S)-2-[(2,3,6,7-四甲氧基菲-9-基)甲基]吡咯第102-103页
     ·娃儿藤碱(S-(+)-tylophorine)第103页
   ·2,3:6,7-二亚甲二氧基-菲-[9,10-b]吲哚里西定(BMPI)的全合成第103-113页
     ·甲硫基甲基亚砜(FAMSO)第103-104页
     ·2-(3’,4’-亚甲二氧基苯基)-1-(甲硫基)-1-(甲硫酰)乙烯第104页
     ·3,4-亚甲二氧基苯乙酸乙酯第104页
     ·胡椒乙酸第104-105页
     ·亚碘酰苯二乙酯(PIDA)第105页
     ·3,4-亚甲二氧基-α-(3’,4’-亚甲二氧基苯基)-肉桂酸第105-106页
     ·2,3,6,7-二亚甲二氧基-9-羧基菲第106-107页
     ·2,3:6,7-二亚甲二氧基菲第107-111页
       ·2,3:6,7-二亚甲二氧基菲单品培养第107页
       ·X射线衍射实验与晶体结构分析第107-111页
     ·(S)-N-(三氟乙酰基)-2,3,6,7-二亚甲二氧基-9-L-脯氨酰基菲第111-112页
     ·(s)-N-(三氟乙酰基)-2-[(2,3,6,7-二亚甲二氧基菲-9-基)甲基]吡咯第112页
     ·(s)-2-[(2,3:6,7-二亚甲二氧基菲-9-基)甲基]吡咯第112-113页
     ·2,3:6,7-二亚甲二氧基-菲-[9,10-b]吲哚里西定(BDPI)第113页
   ·2,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菲-[9,10-b]吲哚里西定(DMPI)和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菲-[9,10-b]吡哚里西定(MDPI)的全合成与分离第113-123页
     ·3,4-亚甲二氧基-α-(3’,4’-二甲氧基苯基)-肉桂酸第113-114页
   ·-2 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9-羧基菲第114页
     ·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菲第114-118页
       ·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菲单晶培养第115页
       ·X射线衍射实验与晶体结构分析第115-118页
     ·(s)-N-(三氟乙酰基)-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9-L-脯氨酰基菲的制备第118-119页
     ·(S)-N-(三氟乙酰基)-2-[(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菲-9-基)甲基]吡咯和(s)-N-(三氟乙酰基)-2-[(2,3-二甲氧基菲-6,7-亚甲二氧基-9-基)甲基]吡咯第119-120页
     ·(s)-2-[(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菲-9-基)甲基]吡咯和(s)-2-[(2,3-甲氧基菲-6,7-亚甲二氧基-9-基)甲基]吡咯第120页
     ·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菲-[9,10-b]吲哚里西定(MDPI)和2,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菲-[9,10-b]吲哚里西定(DMPI)第120-121页
     ·DMPI和MDPI的HPLC半制备分离第121-123页
     ·2,3-亚甲二氧基-6,7-二甲氧基-菲-[9,10-b]吲哚里西定(MDPI)和2,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菲-[9,10-b]吲哚里西定(DMPI)的结构解释第123页
   ·讨论第123-126页
     ·目标化合物和主要中间体的MS研究第123-125页
     ·目标化合物的~1H NMR谱数据分析第125-126页
     ·MDPI和DMPI的半制备第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5 卵叶娃儿藤生物碱及类似物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第128-146页
   ·引言第128-129页
   ·材料与方法第129-133页
     ·材料第129页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129-130页
     ·细胞培养第130-131页
     ·娃儿藤碱、DMPI、BMPI和娃儿藤总生物碱对人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第131页
     ·BMPI碱对小鼠脾淋巴细胞(SPL)体外毒性实验第131-132页
     ·细胞分裂和集落形成能力检测第132页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第132页
     ·Gimsa染色后细胞核形态变化的观察第132-133页
     ·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第133页
     ·Annexin V-FITC检测早期凋亡第133页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第133页
   ·结果与分析第133-142页
     ·肿瘤细胞的形态观察第133-134页
     ·娃儿藤碱及其类似物对人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第134-136页
     ·BMPI碱对小鼠脾淋巴细胞(SPL)体外毒性实验第136-137页
     ·BMPI对A549细胞分裂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第137-138页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第138-139页
     ·Gimsa染色后细胞核形态变化的观察第139-140页
     ·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第140-141页
     ·Annexin V-FITC检测早期凋亡第141-142页
   ·讨论第142-145页
   ·小结第145-146页
6 结论第146-149页
   ·本论文结论第146-148页
   ·本文创新点第148页
   ·本文研究的后期工作展望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4页
附录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第164-19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申请的专利第192-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缓冲层、包覆层对提高ZnO纳米薄膜紫外发射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网络控制系统的故障检测与容错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