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11页 |
(一) 为什么中学德育要有特色 | 第7-10页 |
(二) 为什么要研究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标 | 第11-12页 |
(一) 德育特色的内涵、特征、要素、形成规律及创建过程 | 第11页 |
(二) 总结提炼出学校德育特色创建的有效策略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简介 | 第12-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文献法 | 第12页 |
2. 个案法 | 第12页 |
3. 经验总结法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对象简介 | 第13-16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 德育 | 第16-17页 |
(二) 特色 | 第17页 |
(三) 德育特色 | 第17-18页 |
(四) 策略 | 第18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概述及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18-23页 |
一、关于学校特色的研究 | 第19-20页 |
二、关于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21-23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2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学校德育特色创建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 第23-34页 |
一、对学校德育特色的内涵与本质的认识 | 第23-26页 |
二、对学校德育特色基本特征的认识 | 第26-28页 |
(一) 独特性 | 第26页 |
(二) 示范性 | 第26-27页 |
(三) 整体性 | 第27-28页 |
(四) 稳定性 | 第28页 |
三、对学校德育特色内在要素的认识 | 第28-31页 |
(一) 个性化的校长 | 第28-29页 |
(二)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第29-30页 |
(三) 学校自身具备的物质条件 | 第30-31页 |
(四) 有效的管理 | 第31页 |
四、对创建学校德育特色的外部条件因素认识 | 第31-34页 |
(一)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管理目标导向 | 第31-32页 |
(二) 学校周围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 第32页 |
(三) 有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 第32-33页 |
(四) 有关科研团体的协作和支持 | 第33页 |
(五) 舆论支持 | 第33页 |
(六) 家庭配合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 | 第34-91页 |
一、指导思想 | 第34-35页 |
二、德育特色创建的策略体系 | 第35-39页 |
(一) 德育特色的创建过程 | 第36-38页 |
(二) 策略体系 | 第38-39页 |
三、云亭中学德育特色创建的具体策略及其教育实践 | 第39-91页 |
(一) 特色的选择和确定阶段的策略 | 第40-50页 |
1. 更新教育理念,突出校长的办学思想 | 第40-45页 |
2. 自我评估、合理定位、形成共识 | 第45-50页 |
(二) 特色的组织与发展阶段的策略 | 第50-76页 |
1. 营造学校特色文化 | 第50-58页 |
2. 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特色教师队伍 | 第58-64页 |
3. 开展系列特色创建活动、打造优势项目 | 第64-69页 |
4. 形成德育特色校本课程 | 第69-72页 |
5. 积极开展校本特色科研 | 第72-76页 |
(三) 特色巩固与提升阶段的策略 | 第76-91页 |
1. 实施特色校本管理 | 第76-81页 |
2. 全面渗透,整体优化 | 第81-84页 |
3. 加大资金投入,开发优质资源 | 第84-85页 |
4. 加强特色的推广和辐射 | 第85-89页 |
5. 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结论及进一步的思考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