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正文 | 第13-1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18页 |
·模型制作 | 第13-14页 |
·造模材料 | 第13页 |
·造模方法 | 第13-14页 |
·脑组织总RNA 提取 | 第14页 |
·对样品RNA 进行荧光标记 | 第14-15页 |
·所用36K mouse genome array 芯片 | 第14页 |
·双链cDNA 合成 | 第14页 |
·体外转录合成cRNA | 第14页 |
·随机引物反转录 | 第14页 |
·cDNA 用KLENOW 酶标记 | 第14-15页 |
·杂交与清洗 | 第15页 |
·芯片扫描 | 第15页 |
·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 第15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归类 | 第15页 |
·Realtime RT-PCR | 第15-17页 |
·RNA 逆转录 | 第15-16页 |
·Real-Time PCR 反应 | 第16-17页 |
·聚类分析 | 第17-18页 |
结果 | 第18-82页 |
·动物的一般表现 | 第18页 |
·鼠脑组织的RNA提取分析 | 第18页 |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18-82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布及其调控路径 | 第18-22页 |
·造模组/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 | 第22-36页 |
·金匮肾气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 | 第36-48页 |
·右归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 | 第48-59页 |
·金匮肾气丸组/造模组与右归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 | 第59-71页 |
·“以药反证”差异表达基因 | 第71-74页 |
·Realtime RT-PCR 检测 | 第74-75页 |
·各组基因比值的聚类分析 | 第75-82页 |
讨论 | 第82-116页 |
·肾阳虚证及其现代研究 | 第82-96页 |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82-86页 |
·模拟传统中医病因学建模 | 第82-83页 |
·非自然因素病理建模 | 第83-86页 |
·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 第86-88页 |
·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分型 | 第86-87页 |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诊断指标的研究 | 第87-88页 |
·肾阳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 | 第88-96页 |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影响 | 第88-90页 |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轴的影响 | 第90-91页 |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 第91-93页 |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的影响 | 第93-96页 |
·“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脑的差异基因表达 | 第96-105页 |
·金匮肾气丸对“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 | 第105-109页 |
·右归丸对“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 | 第109-112页 |
·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对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的比较 | 第112-114页 |
·金匮肾气丸和右归丸对肾阳虚小鼠模型“以药反证”差异表达基因图谱 | 第114-115页 |
·聚类分析 | 第115-116页 |
结语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综述 “肾阳虚证及其“以药测证”的基因芯片研究进展” | 第130-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8页 |
附录 | 第138-151页 |
1. 英文缩写释义 | 第138-145页 |
2. 图例 | 第145-148页 |
3. 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在公开杂志发表文章目录 | 第148-149页 |
4. 本文主要参考书及工具书目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查新报告 | 第152-162页 |
详细摘要 | 第162-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