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正文 | 第9-84页 |
一、学派、脾胃学派及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相关概念辨析 | 第9-13页 |
(一) 学派、流派与学说 | 第9-11页 |
(二) 脾胃学说与脾胃学派、流派 | 第11-12页 |
(三) 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一) 学说为主医家为辅 | 第13-14页 |
(二) 围绕核心兼及源流 | 第14-15页 |
(三) 突出重点避其繁复 | 第15-16页 |
三、脾胃学说的发展历程 | 第16-40页 |
(一) 脾胃学说之奠基 | 第16-20页 |
1. 脾胃学说的人文内涵 | 第16-18页 |
2. 《内经》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 第18-20页 |
(二) 脾胃学说之发展 | 第20-30页 |
1. 概述 | 第20-22页 |
2. 张仲景对脾胃论治的阐发 | 第22-26页 |
3. 张元素对脾胃论治的贡献 | 第26-30页 |
(三) 脾胃学说之昌盛 | 第30-34页 |
1.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 第30-31页 |
2. 益气升阳,潜降阴火 | 第31-32页 |
3. 五脏病机,皆涉脾胃 | 第32-34页 |
(四) 脾胃学说之完善 | 第34-40页 |
1. 温补理论之完善 | 第34-35页 |
2. 脾阴、胃阴学说之完善 | 第35-40页 |
四、脾胃学派的流派倾向分析 | 第40-42页 |
五、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研究 | 第42-82页 |
(一) 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医家入选标准 | 第42-44页 |
(二) 典型医家学术思想分析 | 第44-78页 |
1. 施今墨 | 第44-50页 |
(1) 生平简介 | 第44-45页 |
(2) 学术传承 | 第45-46页 |
(3) 脾胃学术思想 | 第46-50页 |
2. 董德懋 | 第50-53页 |
(1) 生平简介 | 第50-51页 |
(2) 学术传承 | 第51-52页 |
(3) 脾胃学术思想 | 第52-53页 |
3. 李聪甫 | 第53-56页 |
(1) 生平简介 | 第53-54页 |
(2) 学术传承 | 第54-55页 |
(3) 脾胃学术思想 | 第55-56页 |
4. 邓铁涛 | 第56-64页 |
(1) 生平简介 | 第56-57页 |
(2) 学术传承 | 第57-58页 |
(3) 脾胃学术思想 | 第58-64页 |
5. 董建华 | 第64-68页 |
(1) 生平简介 | 第64页 |
(2) 学术传承 | 第64-65页 |
(3) 脾胃学术思想 | 第65-68页 |
6. 李玉奇 | 第68-71页 |
(1) 生平简介 | 第68-69页 |
(2) 学术传承 | 第69页 |
(3) 脾胃学术思想 | 第69-71页 |
7. 关幼波 | 第71-75页 |
(1) 生平简介 | 第71-72页 |
(2) 学术传承 | 第72页 |
(3) 脾胃学术思想 | 第72-75页 |
8. 李乾构 | 第75-78页 |
(1) 生平简介 | 第75页 |
(2) 学术传承 | 第75-76页 |
(3) 脾胃学术思想 | 第76-78页 |
(三) 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特点分析 | 第78-82页 |
六、几点思考 | 第82-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查新报告 | 第94-103页 |
详细摘要 | 第103-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