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论罢工权的规范保护

摘要第1-8页
引言第8-10页
第一章 我国现阶段对罢工现象的处理无法可依第10-15页
第二章 罢工权概述第15-20页
 一、罢工及罢工权的界定第15-16页
 二、罢工权的法律性质、基本分类和意义第16-20页
  (一) 罢工权的法律性质第16-17页
  (二) 罢工权的基本分类第17-18页
  (三) 罢工权的双重意义第18-20页
第三章 罢工权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发展过程第20-28页
 一、世界各国罢工权的历史演变第20-25页
  (一) 罢工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第20页
  (二) 罢工权的出现第20-21页
  (三) 世界主要国家对罢工权的相关法律规定第21-24页
  (四) 国际公约或公约性文件对罢工权的相关规定第24页
  (五) 当代经济发达国家的罢工运动依然经常发生第24-25页
 二、我国社会罢工权的历史演变第25-28页
  (一) 新中国成立前第26页
  (二) 新中国成立后第26-27页
  (三) 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现行规定第27-28页
第四章 我国现行宪法不规定罢工权的原因探究第28-34页
 一、敏感的政治革命性使人们逐渐远离罢工权第28-29页
 二、传统观点认识存在偏差取消罢工权第29-30页
 三、我国工会地位的不独立性难以支持罢工权第30-34页
  (一) 罢工权和工会组织关系密切第30-31页
  (二) 工会组织的重要角色第31-32页
  (三) 改革我国的工会组织第32-34页
第五章 设立罢工权的必要性第34-42页
 一、两方面的需要第34-35页
 二、和谐社会的需要第35-42页
  (一) 经济快速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滞后第36-37页
  (二) 不同社会主体的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第37-42页
第六章 建立一种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罢工制度迫在眉睫第42-49页
 一、罢工存在负面影响但不失为利益平衡的利器第42-44页
 二、罢工权的必要规范第44-49页
  (一) 权利主体第44-46页
  (二) 罢工目的第46-47页
  (三) 罢工组织者第47页
  (四) 终极手段第47页
  (五) 罢工只能是工作上的不作为第47页
  (六) 限制不能使罢工变为不可能第47-49页
第七章 结论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后记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法律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劳动权益法律保障问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