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关于人格的发展脉络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罗马法时期的人格:“人可为非人”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法国法时期的人格:“人之所以为人” | 第14页 |
第三节 德国法时期的人格:“非人可为人” | 第14-17页 |
一、康德的伦理人格主义:《德国民法典》精神指引 | 第14-17页 |
第四节 形式上的人:《德国民法典》的制度架构 | 第17-21页 |
一、架构背景:法人团体的客观存在 | 第17页 |
二、架构手段:权利能力 | 第17-19页 |
三、人格与权利能力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人格权的发展脉络 | 第21-25页 |
第一节 罗马法时期的人格权:未有发端 | 第21页 |
第二节 《法国民法典》时期的人格权:难觅踪迹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德国法时期的人格权:初现端倪 | 第22-24页 |
第四节 人格与人格权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人格权立法发展中遭遇的冲击——以一般人格权为视角 | 第25-40页 |
第一节 一般人格权立法模式 | 第25-30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 | 第25-29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一般人格权性质与客体 | 第30-34页 |
一、一般人格权的性质 | 第30-31页 |
二、一般人格权的客体 | 第31-34页 |
第三节 一般人格权的功能 | 第34-35页 |
一、框架功能 | 第34页 |
二、解释功能 | 第34页 |
三、创造功能 | 第34-35页 |
四、补充功能 | 第35页 |
五、权利的开放性功能 | 第35页 |
第四节 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 | 第35-37页 |
第五节 利益衡量与法官的自由裁判 | 第37-40页 |
一、利益衡量 | 第37-39页 |
二、法官的自由裁量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人格权立法模式极其选择 | 第40-44页 |
第一节 当今立法状况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人格权的本质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人格权立法上的安排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