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的基础 | 第13-25页 |
(一) 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的涵义 | 第13-17页 |
1. 违约损害赔偿的体系背景 | 第13-14页 |
2. 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与限定 | 第14-16页 |
3. 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限定 | 第16-17页 |
(二) 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 损害赔偿的补偿性原则 | 第17-18页 |
2. 意思自治原则 | 第18页 |
3. 诚实信用原则 | 第18-19页 |
4. 法律政策理论 | 第19-20页 |
5. 经济学上的效率理论 | 第20页 |
6. 笔者的观点 | 第20-21页 |
(三) 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的逻辑基础 | 第21-23页 |
1. 损害赔偿原则与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 | 第21页 |
2. 损害的概念与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 | 第21-22页 |
3. 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与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二、相当因果关系模式 | 第25-36页 |
(一) 因果关系之划分 | 第25-26页 |
1.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 第25页 |
2. 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 | 第25-26页 |
(二) 相当因果关系及其判断标准 | 第26-30页 |
1. 相当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学说争议 | 第26-29页 |
2. 相当性判断与盖然性 | 第29页 |
3. 相当性判断的要素分析 | 第29-30页 |
(三) 相当因果关系之发展 | 第30-33页 |
1. 法规目的说 | 第31-32页 |
2. 义务射程说 | 第32-33页 |
(四) 相当因果关系模式之检讨 | 第33-35页 |
1. 因果关系划分问题 | 第33-34页 |
2. 相当因果关系的抽象性问题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三、可预见规则模式 | 第36-47页 |
(一) 可预见规则的制度实践 | 第36-41页 |
1. 法国民法之可预见规则 | 第36-37页 |
2. 英国法上的损害远隔性规则(remoteness) | 第37-39页 |
3. 美国法上的不可预见性限制(Unforseeability as a Limitation) | 第39-40页 |
4. 简单的比较 | 第40-41页 |
(二) 可预见规则之学说整理 | 第41-44页 |
1. 法国法上可预见规则的学说整理 | 第41-42页 |
2. 英美学说上之整理 | 第42-44页 |
(三) 可预见规则之学说评价与检讨 | 第44-46页 |
1. 阿蒂亚(Atiyah)之评价与检讨 | 第44-45页 |
2. 马尔文·艾森伯格(Melvin Aron Eisenberg)之评价与建议 | 第45页 |
3. 詹姆斯·戈德雷(James Gordley)的检讨与建议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四、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的综合分析 | 第47-54页 |
(一) 相当因果关系模式与可预见规则模式之比较 | 第47-49页 |
1. 传统学说上之认识 | 第47-48页 |
2. 笔者的思考 | 第48-49页 |
(二) 其他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模式及其特点 | 第49-51页 |
1. 奥地利民法典 | 第49页 |
2. 瑞士债务法 | 第49-50页 |
3. 荷兰民法典 | 第50-51页 |
(三) 违约与侵权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之比较 | 第51-53页 |
1. 违约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基本限定差异总说 | 第51-52页 |
2. 相当因果关系模式下之差异 | 第52页 |
3. 可预见规则模式下之差异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五、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的中国道路 | 第54-72页 |
(一) 我国立法与学说检讨 | 第54-59页 |
1. 我国违约损害赔偿的原则 | 第54-55页 |
2. 现有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学说及其关系 | 第55-59页 |
(二) 我国司法实践适用分析 | 第59-63页 |
1. 案件的选择和分析 | 第59-63页 |
2. 简单的评析 | 第63页 |
(三) 我国《合同法》第113 条第1 款的解释适用 | 第63-67页 |
1. 可得利益损失 | 第64-66页 |
2. 向第三方赔偿而遭受的损失 | 第66页 |
3. 转卖或替代购买的差价损失 | 第66-67页 |
(四) 我国法上违约损害赔偿范围基本限定之理论选择 | 第67-70页 |
1. 理论选择的方向 | 第67-68页 |
2. 笔者的思路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