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硒的生理功能、人体摄入量及总量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硒资源概述 | 第13-14页 |
| ·硒的生理功用 | 第14-15页 |
| ·硒对植物的作用 | 第14页 |
| ·硒对人体的作用 | 第14-15页 |
| ·硒缺乏与硒中毒 | 第15-16页 |
| ·硒缺乏 | 第16页 |
| ·硒中毒 | 第16页 |
| ·硒的食物链传递 | 第16-19页 |
| ·土壤硒 | 第17页 |
| ·植物对硒的吸收作用 | 第17-18页 |
| ·动物对硒的吸收作用 | 第18页 |
| ·硒在人体的吸收及排泄 | 第18-19页 |
| ·食品硒源 | 第19-20页 |
| ·食品硒源的地域性 | 第19页 |
| ·食品中的硒含量 | 第19-20页 |
| ·人体膳食硒需要量 | 第20页 |
| ·硒的总量分析方法简介 | 第20-22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20-21页 |
| ·总硒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简介 | 第22-25页 |
| ·样品中硒的提取方法 | 第23页 |
| ·硒形态的分离技术 | 第23-24页 |
| ·联用技术中的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 第2章 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3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 第3章 中国典型高硒区——湖北恩施沙地硒营养摄入研究 | 第30-42页 |
| ·样品的种类及采集 | 第30页 |
| ·样品硒含量分析 | 第30-33页 |
| ·玉米及稻米中的硒含量 | 第30-32页 |
| ·蔬菜豆类及肉蛋类中的硒含量 | 第32-33页 |
| ·湖北恩施沙地地区居民膳食硒日摄入量 | 第33-34页 |
| ·不同食物在硒膳食上的贡献值 | 第34-35页 |
| ·湖北恩施沙地乡居民发硒含量研究 | 第35-40页 |
| ·居民毛发硒含量及其分布情况 | 第36页 |
| ·居民发硒含量与年龄分布关系 | 第36-38页 |
| ·居民发硒含量与性别分布关系 | 第38-39页 |
| ·居民发硒含量与稻米中硒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中国潜在硒资源缺乏区——江苏省苏州市硒营养摄入研究 | 第42-56页 |
| ·样品的种类及采集 | 第42-43页 |
| ·苏州市植物性食品中的硒含量 | 第43-45页 |
| ·蔬菜 | 第43-45页 |
| ·水果 | 第45页 |
| ·粮食 | 第45页 |
| ·苏州市动物性食品中的硒含量 | 第45-46页 |
| ·比较苏州与其他地区不同食物中硒含量水平比较 | 第46-47页 |
| ·苏州市居民膳食硒摄入量 | 第47-48页 |
| ·不同食物在硒膳食摄入上的贡献值 | 第48-49页 |
| ·苏州市居民发硒含量研究 | 第49-54页 |
| ·居民毛发硒含量及其分布情况 | 第49-50页 |
| ·居民发硒含量与年龄分布关系 | 第50-51页 |
| ·居民发硒含量与性别分布关系 | 第51-52页 |
| ·居民发硒含量与膳食摄入硒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硒形态分析试验探索 | 第56-64页 |
| ·硒形态提取分析试验方法及条件优化 | 第56-61页 |
| ·不同酶解方法的比较 | 第56-57页 |
| ·超声条件的优化 | 第57-59页 |
| ·酶浓度试验条件优化 | 第59-61页 |
| ·加标回收 | 第61页 |
| ·恩施沙地地区稻米及玉米的硒形态分析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