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符号、缩略词注释表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基础假设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9-22页 |
2 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8页 |
·认知理性及其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企业与企业生产要素配置 | 第23-24页 |
·现代企业理论的开端 | 第24-25页 |
·研究资源配置的企业理论 | 第25-27页 |
·以团队和契约为基础的企业理论 | 第27-29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1页 |
·对企业内部层级结构的研究 | 第31-33页 |
·国内经济学家对于企业理论的研究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3 不同顺序索取权的形成与性质研究 | 第38-52页 |
·索取权的形成 | 第38页 |
·顺序索取权的代数表达 | 第38-40页 |
·未来随机总资产期望价值以及索取权价值的几何表达 | 第40-43页 |
·企业未来总资产价值期望变化对于索取权价值的影响 | 第43-46页 |
·分布密度函数的钟形特征对索取权价值敏感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总资产风险变化对于各索取权价值的影响 | 第48-50页 |
·现实中的索取权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机理 | 第52-66页 |
·理想状态下的索取权分配 | 第53-54页 |
·认知差异导致索取权顺序划分 | 第54-55页 |
·信息传递与索取权融资类型选择 | 第55-56页 |
·投资者类型及其报酬率要求 | 第56-57页 |
·索取权与投资者类型的均衡 | 第57-59页 |
·工人、管理层的索取权安排 | 第59-60页 |
·索取权顺序安排对激励问题的解决 | 第60-61页 |
·企业控制权分配 | 第61-64页 |
·控制权分配的前提 | 第62-63页 |
·企业经营权分配 | 第63页 |
·企业代表权的分配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资本要素配置与资本结构的功能及其决定因素 | 第66-84页 |
·资本结构的市场价值提升功能 | 第66-69页 |
·债务融资成本 | 第69-70页 |
·债务融资比例与控制权出让 | 第70-71页 |
·影响债务比率的常见因素 | 第71-72页 |
·信息与融资顺序 | 第72-73页 |
·最优资本结构 | 第73-74页 |
·取消贷款利率限制对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 | 第74-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6 资本要素配置过程与金融机构的演化 | 第84-100页 |
·企业创建的意义:从个体知识到社会知识 | 第84-85页 |
·资本要素配置的关键——将资本配置给优秀企业家 | 第85-88页 |
·投资决策模型与投资工具的临界资本特征 | 第88-90页 |
·金融机构与投资工具演化 | 第90-93页 |
·小投资者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制度 | 第93-95页 |
·中等投资者与投资银行的发展 | 第95-96页 |
·投资者分布、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发展关系的历史证据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7 企业生产要素配置范围与企业边界 | 第100-116页 |
·纵向一体化理论分析 | 第101-104页 |
·纵向一体化的契约含义 | 第101-102页 |
·合并对股东与经理行为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总经理结构的收益与成本 | 第103-104页 |
·认知差异导致纵向一体化 | 第104-106页 |
·纵向一体化的案例研究 | 第106-110页 |
·连续生产技术导致的一体化案例及其分析 | 第106-108页 |
·投资协调需要导致的一体化 | 第108页 |
·知识传递需要促进的一体化 | 第108-109页 |
·企业纵向边界 | 第109-110页 |
·横向一体化的理论与案例 | 第110-115页 |
·早期工业发展模式 | 第111页 |
·杜邦公司案例 | 第111-113页 |
·标准石油公司案例 | 第113-114页 |
·零售连锁行业发展 | 第114页 |
·企业的横向边界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8 企业家识别与培养机制分析 | 第116-128页 |
·企业蓝图的数表特征与层级制度 | 第116-121页 |
·团队生产的数表特征 | 第116-117页 |
·早期工厂的构建过程 | 第117-119页 |
·层级制度 | 第119页 |
·层级组织内员工的索取权安排 | 第119-121页 |
·培养企业家的企业机制 | 第121-123页 |
·企业是培养企业家的基本环境 | 第121-122页 |
·从新员工到企业家能力 | 第122页 |
·企业家培养——层级制度与晋升规则 | 第122-123页 |
·企业蓝图的识别机制 | 第123-126页 |
·企业内部识别新蓝图的机制 | 第123-124页 |
·投资市场识别新蓝图的机制 | 第124页 |
·企业构建方式对企业家识别机制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主要结论 | 第128-130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附录 | 第14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2页 |